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发展现状 - 现代资产评估体系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 主要为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和涉外经济合作需要而建立[2] - 早期知识产权评估主要为国有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定价依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 - 评估范围从有形资产扩展到无形资产 应用场景延伸至质押融资 并购重组和证券化等金融业务领域[2] - 近10年评估角色从"配角"转变为风险控制"主轴" 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核心支撑[2] 当前评估体系存在的挑战 -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存在不确定性高 收益预测难 市场可比案例少三大核心问题[2] - 评估标准细化程度不足 关键参数依赖评估师个人经验 导致结果波动性大[2] - 市场交易信息不足 尤其商标和著作权领域缺乏全国性公开透明的价格数据发布机制[3] - 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3] - 管理部门 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间缺乏高效信息共享和标准共建机制[3] 评估体系优化方案 -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制定分类评估指引和参数标准 推动团体标准 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有机衔接[4] - 引入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建模和区块链确权等技术手段 构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4] - 持续采集许可费率 维持时间和诉讼案例等动态信息 为模型计算提供可靠支撑[4] - 鼓励建设知识产权特色评估机构 建立全覆盖的评估培训体系[4] - 将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纳入评估师后续教育 引导通过知识产权师职称和专利代理师考试[4] - 完善价值统计数据和发布机制 扩大专利实施许可备案统计至商标和著作权等领域[4] 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1] - 在登记 评估 处置和补偿等核心环节细化措施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通道[1] - 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 助力企业凭借知识产权获得资金支持[1]
解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
经济日报·2025-09-08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