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各地需立足当地产业基础,打造有特色、有优势、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1][4] - 建议各地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力扩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全面优化产业引导和招商引资政策,形成区域有特色、全国一盘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4] 产业发展新变化 - 数字经济催生产业结构呈现核心产业、转化平台、应用场景“三段式”新特征 [11] -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可在不同时空上相互转换,界限不再分明 [12] - 在消费驱动下,终端需求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较“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13] -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源流等流量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产业的竞争演变成流量的竞争 [14] 地方政府产业规划误区 - 产业规划概念化,规划制定与实际产业布局“两张皮”,例如“十四五”规划中21个省份将量子科技纳入重点规划,但仅不足半数发布具体专项行动方案 [5] - 产业政策趋同化,部分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省市不顾地方资源禀赋,一味参考东部地区,导致全国产业政策趋同化,加剧招商内卷 [6] - 过度追求发展高精尖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视不足,例如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16个省市提及人形机器人部署,超10个地方政府建立相关产业基金 [7] - 产业规划过度重视工业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缺乏具体抓手 [8] - 产业规划从地方管理部门角度出发,对经营主体需求考虑不足,忽视企业对人才、技术、数据等现代要素配套环境的要求 [9]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 转变思路,将能源资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柱,例如河南平顶山市借助煤炭资源优势向高端煤炭深加工转型,打通煤基尼龙新材料产业链 [16] - 因地制宜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方案,例如山东2013年出台转型升级指导计划,推动化工行业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期间实现资产占比和营收占比逆势增长 [17] - 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和业态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创造新业态,推动农业领域食品加工业品牌化建设,制造业领域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蜕变 [17][18]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新兴产业发展 - 以“小而精”为导向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链,采取“N+N”产业链规划模式,集中精力发展具有地方禀赋优势的产业链条 [19] - 尊重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注重产业间依存关系,例如杭州在人形机器人规划中聚焦“最优本体+最强大脑”,推动集群式规划和链式规划相结合 [20] - 积极打造适配新兴产业发展的要素环境,加大力度发展创新要素市场,从要素交易市场、中介机构和相关产业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21]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服务业发展 - 发挥能源、铁路、电信等功能型服务业的网络功能,挖掘节点和枢纽价值,探索数据要素型企业认定和数据资产入表 [22] - 加快吸引专业服务人才,建立差异化发展模式,东部及核心城市增强机构实力,中西部及周边城市承接辐射溢出 [23] - 以城市群为核心载体拓宽生活服务业服务半径,抓住城市扩容机遇导入人口,注重线上化趋势,挖掘社区消费新场景 [24] - 完善多元化供给机制,推进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业的制度型开放,形成央国企、民企及外企多元供给新局面 [24]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招商引资 - 树立全域招商理念,加大服务业招商引流,近三年上海利用外资前三大行业均为服务业,证明其产业拉动效应 [25] - 注重产业导入关联关系,打造新型链式招商模式,例如合肥通过基金招商带动人形机器人企业落户 [26] - 加强省级招商政策协调性,建立招商项目“首谈制”,由省级投促部门确定首谈区,避免“招商抢资”和“互挖墙脚” [26] “十五五”产业规划着力点:企业参与 - 让企业家唱主角,在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调整过程中提高企业参与度,通过线上征询、线下座谈等方式开门问策 [27] - 健全公共服务,拓宽企业参与政策制定全流程的渠道,在政策起草、论证、施行阶段广泛听取企业家意见 [28]
上证观察家 | 如何打造特色与持久竞争力兼具的产业体系
搜狐财经·2025-09-08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