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秀场”到“工厂”,机器人工业应用加速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成为机器人技术核心 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 实现感知认知决策行动一体化 [2] - 工业具身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毫秒级智能计算与自主决策 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展示的精准抓取与灵巧操作 [3] - 多家企业展示具体应用:新松机器人实现物料拾取搬运与双臂协同作业 中国联通演示电力机房智能巡检 联想展示六足机器人感知避障能力 [3] 工业应用场景 - 机器人主要承担搬运分拣巡检等重复性任务 并适用于电力矿业核电海上油井等高危环境替代人力 [3] - 非标准化工业场景需求突出 特别是精密制造和柔性制造模式需要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4] - 具身智能机器人可实现移动抓取搬运多任务协作 适应不同高度和复杂作业环境 [4] 商业化挑战 - 多数产品处于原型机阶段 仅少数在B端市场实现商业化落地 [5] - 技术门槛远高于表演型机器人 需实现从表演到工作的跨越 [5] - 面临训练困难数据不足和训练方法瓶颈 实验室到实际工业场景过渡存在技术障碍 [5][6] - 硬件稳定性需达99.99% 操作精度需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 当前设备仅达厘米级 [6] - 单台设备售价高达数十万元 交付规模多维持在数十台 侧重定制化而非量产 [6] - 需解决多机协作难题 包括机器人与人之间高效协作及安全保障 [6] 政策与市场前景 - 2025年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7] - 各地出台专项政策:北京经开区提供数据采集实训场奖励 上海浦东单个项目支持额度达亿元级 沈阳成立东北亚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7] - 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27%)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50%) [7] - 2025年前8个月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386.24亿元 较2024年全年212.54亿元增长1.8倍 [7] 技术发展预期 - 行业预计3至5年内在部分垂直行业实现商业落地 大规模应用需约10年时间 [8] - 未来可能出现机器人训练机器人机器人维修机器人场景 通过通用大脑实现统一协调调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