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平洋岛国加强应对登革热疫情

疫情规模与严重程度 - 太平洋地区报告23500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超过16000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感染率达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1] - 斐济累计确诊超14000例 疑似病例11000例 为疫情最严重国家[1] - 萨摩亚确诊近8000例 儿童占比超70% 报告6例死亡[1] - 汤加报告800多例感染和3例死亡[1] 疫情成因与气候关联 - 登革热由伊蚊传播 可致高烧 头痛 关节疼痛 皮疹及致命后果[2] -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 降雨增加和湿度上升 为伊蚊创造理想繁殖条件[2] - 太平洋部分地区遭遇极端降雨(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门群岛)和严重干旱(马绍尔群岛 巴布亚新几内亚 瑙鲁 斐济)[2] - 传播季节因气候变化延长 部分地区全年面临登革热风险[2] 应对措施与国际合作 - 多国卫生部门与世卫组织合作开展蚊虫控制项目和社区教育[2] - 萨摩亚和库克群岛宣布进入紧急状态[2] - 斐济旅游区实施灭蚊措施 萨摩亚开展学校清洁和公共卫生宣传[2] - 中国向汤加 萨摩亚提供检测试剂 灭蚊用品 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和资金[2] - 中国在7个太平洋岛国派驻医疗队 参与患者救治和防控知识宣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