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导向
经济日报·2025-09-12 06:51

文章核心观点 -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鼓励、支持、引导其健康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1][2][4][5] - 需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措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5][6] -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转型升级挑战等共性问题,需通过金融支持、数字化转型引导和产业链融合等政策精准施策 [7][8][9] -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家规划战略和法治体系的引导保障作用,推动民营经济向高质量跃升 [10][11][12][13] 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关键 - 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92%以上 [2][4] - 需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发挥链长企业优势融入全球产业链 [3] - 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并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创新资源 [4]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 90%以上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世界银行调查显示40多国中小企业信贷弱势)、抗风险能力弱及数字化转型困难等问题 [7] - 通过减税降费(如普惠性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支持及产业链融合帮助应对市场竞争压力 [8] - 需深化金融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如风险投资、债券),并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 [8] - 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放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并加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9] 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 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根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已写入宪法和党章)为民营经济提供稳定预期 [11] - 国家规划与战略(如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加强创新,贡献于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 [12] - 法治体系(如《民营经济促进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政府行为,集中整治乱收费等问题 [13] - 需通过制度创新、规划协同和法律体系完善,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竞争力与活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