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建设规划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1] - 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并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1] - 制度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将减排压力精准传导至企业推动碳市场转向以市场驱动为主[1] 配额定义与作用 - 配额可理解为"环境粮票"企业排放结余可出售超额排放需购买[1] - 通过配额总量控制与渐进收紧机制将国家减排目标分解至企业层面[2] - 配额分配需体现"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原则平衡环境效益与产业竞争力[2] 当前分配方法转型 - 当前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只控制产品碳排放强度不限制企业排放总量[1] - 强度控制方法存在控制预期不明晰、减排约束力不足等局限性[1] - 未来将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全面转型[1] 市场覆盖范围与影响 - 自2021年纳入发电行业2024年新增钢铁、水泥等行业后碳市场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60%以上[2] - 有偿分配可灵活调节市场碳配额供给避免碳价格过度波动[2] - 有偿分配形成的一级市场价格能为二级市场提供参考引导合理价格预期[2] 配额分配实施原则 - 配额分配需注意"松紧适度"科学分配既不超过企业承受范围又促进国家减排目标完成[3] - 分配需注重公平让先进企业获益让落后企业感到压力并主动减排[3] - 需强化企业碳排放数据核算核查完善配额登记、交易、清缴全流程溯源机制[3] 国际经验借鉴 - 欧盟碳市场有偿分配比例约60%通过有偿分配累计获得1800亿欧元财政收入[2] - 国际经验验证碳配额有偿分配的成效[2] - 目前我国碳配额为免费分配在激发企业减排动力方面存在局限市场流动性不足[2]
金观平:用好“环境粮票”提高减排效率
经济日报·2025-09-12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