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核心与框架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9月1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 - 法律核心是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 [1] - 立法目的是建设生态文明 明确将国家公园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并要求总体规划对生态修复和居民生活作出安排 [1] 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 - 国家公园建设坚持统一设置 分级管理 分区管控 初步形成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两种管理体制 [2] - 已建立起主体明确 责任清晰的央地 部门 园地协同联动机制 首批5个国家公园均建立局省联席会议机制 [2] - 地方层面出现协同立法实践 如四川 陕西 甘肃联合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 福建 江西两省加强协同立法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共治共管 [2] 建设进展与挑战 - 十四五期间国家公园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体制试点全面完成 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运行 [2] - 中国用不到八年时间完成首批国家公园设立 建设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 [3] - 国家公园建设难度大 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 人兽冲突突出 社区治理难度非常大 [3] -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具有重要全球生态保护价值 但气候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3] 全民公益性与生态价值 - 法律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和教育 要求地方政府与机构共同保护周边自然资源和社区 [2] - 国家公园被定义为品质最优的生态系统 是气候稳定器 大自然的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 是最普惠的生态产品 [4] - 国家公园通过提供清洁空气 干净水源和适宜气候 与每个人的生存和衣食住行密不可分 [4]
《国家公园法》表决通过 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保护
第一财经·2025-09-12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