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AR眼镜从“0到1”后,产业链迎战“降本”与“量产”
新浪财经·2025-09-12 23:07

行业整体趋势与市场热度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在深圳举办,XR展区人气远胜以往,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1][2]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AI/AR眼镜销量达到26.2万台,同比增长73%,其中无屏AI眼镜销量同比增长463%[4] - 市场销量增长吸引更多头部厂商加速布局,如Ray-Ban Meta、雷鸟X3 Pro热销,小米、华为等公司也已进入该领域[4] - 本次光博会有超过30家企业展示XR相关方案,覆盖材料、检测设备、微显示芯片、光学模组和整机等环节[4] - AI大模型发展催生对新一代智能终端的需求,为眼镜形态产品提供明确市场方向,产业从技术探索转向市场化应用[1] 核心技术进展:微显示与光引擎 - 行业在微显示技术端分为追求极致性能和最低成本两派[6] - 追求性能路径以MicroLED技术为代表,镭昱单片全彩MicroLED方案红光亮度超过200万尼特,其0.13英寸全彩微显示屏像素密度达6350PPI,光引擎体积为0.18cc[6] - JBD展示已量产的“蜂鸟Ⅱ”MicroLED彩色光引擎,体积和重量较前代缩小50%,分别为0.2立方厘米和0.5克[6] - 歌尔光学自研0.2cc全彩MicroLED光引擎可实现6000尼特入眼亮度[8] - 探索成本最优路径以LCoS技术为代表,光峰科技采用“一拖二”架构减少核心物料使用,推出0.35cc单色光机和0.8cc全彩光机[9] - 全彩与单绿是光引擎厂商面临的选择,单绿Micro LED方案相对成熟且成本下降快,而全彩方案存在良率低、亮度低、体积大等问题,但现场多家厂商表示具备量产实力[11] 核心技术进展:光波导 - 光波导技术端同样存在追求性能与成本最优的选择[12] - 追求性能厂商探索新材料,歌尔光学首发碳化硅刻蚀全彩衍射光波导,利用高折射率改善杂散光问题,产品总厚度0.65毫米,重量仅3.5克[13] - 广纳四维同样布局碳化硅光波导,并表示已实现批量交付,应用于国内外多家头部AR厂商项目中[14] - 成本控制方面,谷东智能通过自研核心材料和自动化产线,使其PVG体全息光波导成本较进口方案下降60%至90%[9] - 光峰科技与谷东智能合作目标是将终端产品价格控制在1500元至2000元区间[10] 产业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业界讨论聚焦规模化量产挑战,包括供应链协同、成本控制以及良率提升[4] - 具体技术瓶颈包括光波导方案光效损失率通常高于95%,视场角多在30至50度,远低于人眼正常视野,典型产品续航多在4小时以内[16] - 全彩光波导产品良率相对单绿产品仍低,成本较高,与头部光学厂商合作的一次性工程费用可能达千万元级别[16] - 行业预期AI眼镜市场销量从年初550万台上调至700万到800万台,海外Ray-Ban Meta和国内小米智能音频眼镜等产品销售好于预期[17] - 现阶段AI眼镜(无屏)与AR眼镜(有屏)属不同产品类别,但最终会走向融合,具备视觉交互能力的AR产品将是更完整形态,预计占未来品类总销量90%[18] - AR眼镜目前处于功能性产品阶段,要等到2029至2030年后,随着大视场角全彩显示技术、芯片成熟,才可能成为平台级产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