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放眼全球,谁在跨界做具身智能?
环球时报·2025-09-13 11:30

具身智能产业跨界布局现状 - 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推出智能人形机器人IRON"铁人"并进入工厂实训 自动驾驶技术与机器人技术存在高度同源性 物理世界大模型和AI基础能力可复用至机器人领域[9] - 比亚迪与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 未来数年投入数千万港元 聚焦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前沿研究[9] - 博世集团旗下博原资本与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成立合资公司"博银合创" 专注于复杂装配和智能质检场景 研发灵巧型机器人推进工业端规模化落地[10] 互联网与科技企业战略投入 - 京东宣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 投入超百亿资源 推出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 已有数十家头部品牌接入陪伴、教育和产业领域[10] - 英伟达推出开源预训练模型Isaac GR00T N1 加速人形机器人开发与进化[15] - OpenAI采用分散投资策略 与Figure AI和挪威机器人企业1X合作 可能研发自主人形机器人硬件[15] 技术瓶颈与行业挑战 - 农业领域存在"数字农业基础设施"门槛 极飞科技建立2000多个北斗导航基站覆盖农田 需解决农田数据采集与导航网络问题[12] - 智能眼镜缺乏自主位移能力 产品依赖人体行动 研发重心集中于信息呈现沉浸感与人机交互优化[12][13] - 数据质量与多样性不足是核心瓶颈 生境科技通过空间生成技术创建3D虚拟场景提供标准化训练环境 例如毫米级精度的虚拟厨房[13] 全球跨界发展模式对比 - 特斯拉整合硬件与AI技术 机器人搭载xAI助手Grok 凭借供应链整合能力形成潜在优势[15] - 韩国现代汽车收购波士顿动力80%股份 计划2025年将人形机器人Atlas投入工厂生产 LG收购Bear Robotics51%股权强化家用与工业机器人业务[16] - 欧洲企业聚焦特定领域应用 宝马与Figure合作试点机器人装配零部件 英国奥卡多收购两家美国机器人公司提升自动化分拣技术[17] 未来生态与竞争格局 - 可能出现"少数超级巨头+大量应用型企业"生态 巨头掌控算力、传感器与执行器 应用型企业依托开放平台创造场景价值[19] - 硬件成本有望3至5年内进入下降通道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加速 规模化生产效应显现[19] - 行业呈现"硬件趋同、软件为王"态势 传感器与机械臂逐渐通用化 竞争壁垒将集中于软件算法层[19][20] - 平台生态格局下将诞生"操作系统+大模型大脑"型巨头 通过开放平台为硬件制造商与开发者提供核心AI能力[20] 产业规模与战略意义 - 具身智能被视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个万亿级智能终端[11] - 技术栈与供应链高度重合 从电机、传感器到算力平台可共享研发成果与规模效益[11] - 战略卡位成为关键动力 企业通过布局抢占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融合的产业主动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