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什么短视频总能打败书本?潜藏在意识背后的秘密
虎嗅·2025-09-14 09:44

意识的存在与定义 - 意识被定义为个体对世界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基于此的自我选择和认知 [6] - 自我意识的核心在于“自我”的体验,即个体如何置身于世界并去体会它 [3] - 从严格科学角度无法证明任何其他个体(包括他人或动物)拥有意识,只能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2] 意识的神经基础 - 意识难以定位于单一狭隘的脑区,而是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复杂功能整合过程 [8] - 前额叶、大脑后部、屏状体、丘脑等区域均被认为在意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8] - 注意力与意识紧密相连,未被注意的信息不会进入意识层面 [9] 无意识与潜意识状态 - 睡眠、麻醉、昏迷是触发无意识状态的不同机制 [13][14][15] - 潜意识可理解为无意识的过程,如骑自行车时未意识到自己在骑车 [20] - 直觉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的无意识快速决策过程 [21] 意识状态的检测与评估 - 脑电图等神经信号可用于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状态(如昏迷、植物人、深度睡眠) [16] - 临床已能通过功能核磁等先进技术监测微意识状态(MCS)病人是否存在微弱意识 [17][19] - 运动想象范式等实验方法可帮助评估表面上无反应病人的意识活动 [17] 意识的研究方法 - 在健康人中可通过实验操作(如降低图片对比度)剥离初级感知与意识层面进行研究 [22][23] - 对比有意识障碍病人(如植物人)与正常人的神经活动是研究意识的经典科学方法 [25] - 双眼竞争实验是研究视觉意识的重要范式,展示了信息进入大脑但未进入意识层面的现象 [27][28] 动物意识与自我意识 - 猫、狗等动物被认为拥有意识,但其存在方式可能与人类不同 [1] - 镜子测试是评估动物是否具备自我意识(能识别镜中像是自己)的方法 [30][31] - 尽管动物有意识,但其与人类意识相差甚远,因此研究人的意识最好直接使用人类模型 [24][25] 人工智能与意识 - 理论上人工智能有可能产生意识,现有AI大模型已能从语言数据中学习礼貌等交互模式 [35][36] - 需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意识并带来风险进行预见和管控 [36] - 与AI交互时采用礼貌用语可能获得更详细的结果 [37] 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 意识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根本问题之一,但进展预计缓慢,50年内可能不会发生太大改变 [38] - 即使无法找到终极答案,不断挑战智慧、拓宽知识边界的科学探索过程本身具有价值 [38] - 已有实验室研究通过电刺激增强记忆的方法,未来或有可能开发出增强记忆效率的技术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