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为桥,助推中阿文明互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5 09:20
本报电(曹于茵、黄敬惟)日前,"丝路共融·视界同行——阿拉伯专家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互鉴分享 会"在北京的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来自埃及、约旦的知名汉学家与中国青年创作者代表及现场嘉宾齐 聚一堂,围绕文明互鉴和文艺交流进行专题讲座、话题互动,共话中阿文明交流。 在文明对话的进程中,学术交流和经典译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 法赫米分享了他翻译莫言《红高粱家族》的心得,并介绍许多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的热烈反 响。他表示,翻译正如一场跨越文明的摆渡,可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 电视剧《三体》视觉导演陆贝珂在分享中表示,《三体》的故事关乎全人类文明的抉择与坚守,在视觉 创作中,团队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同时融入东方意境,也吸收多元文化元素,让作品既保有独特性,又能 被国际观众理解和喜爱。他举例,《三体》中的"古筝行动"因展现跨国合作而受到海外观众赞誉,不同 文明在对比与联想中找到共通之处。"真正的国际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要学会倾听并 尊重差异。"陆贝珂表示,"影视艺术是新时代的'丝路驼队',能在对话与共鸣中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 如何找到引发共鸣的共同语言是艺术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