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多维后果与破局路径
金融时报·2025-09-15 09:23

全球经济背景 - 全球需求疲软导致工业生产与零售销售增速持续放缓,库存积压严重,工业领域产能利用率走低[2] - 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产量,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使石油需求下降,供过于求引发油价大幅下跌[2] - 美国收紧流动性政策导致美元融资成本上升,新兴市场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陡增,冲击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欧洲经济[3] 欧洲GDP增长 - 2025年第一季度欧元区GDP增长0.3%,超出市场预期,但增长源于企业为规避美国关税而提前出口以及短期政策刺激下的私人消费增长[4] - 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增长骤降至0.1%,德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至-0.2%,陷入负增长区间[4] - 德国经济疲软受全球需求放缓影响,更源于能源结构转型滞后、工业竞争力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出口订单在关税实施后大幅减少[4] 欧洲就业市场 - 2025年4月欧元区失业率降至6.2%,创欧元诞生以来最低水平,第一季度就业人数增长0.3%[5] - 新增就业岗位数量锐减,无法满足新增劳动力需求,企业通过减少招聘、缩短工时控制成本,导致隐性失业压力上升[5] - 就业增长停滞可能形成“经济停滞—就业不足—消费萎缩—经济进一步停滞”的恶性循环[5] 工业生产与零售销售 - 2025年年初欧洲工业生产因出口提前出现短暂飙升,但3月至4月呈抛物线式下降,迅速回落至2024年底低点[6] - 德国能源密集型工业产出较十年前下降超20%,工业生产整体回落到2006年水平[6] - 消费者减少非必要开支,聚焦生活必需品,导致零售销售增速持续低迷,政府投资短期内难以扭转消费与工业需求双疲软局面[7] 欧洲通胀动态 - 2025年5月欧元区通胀率降至1.9%,低于欧洲央行2%的中期目标,能源价格通胀为-3.6%是拉低整体通胀的主要因素[7] - 欧洲央行预测2025年欧元区通胀平均为2.0%,2026年降至1.6%,2027年回升至2.0%[8] - 工资增长呈现放缓趋势,欧洲央行工资追踪器显示2025年谈判工资增长将进一步减弱,2026年和2027年将降至3%以下[8] 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状况 - 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经济总量占欧盟超50%,其经济困境反映欧洲系统性危机,2024年欧盟GDP为18.1万亿欧元[9] - 德国2025年GDP预计仅增长0.7%,在欧盟成员国中增速垫底,自2017年以来经济累计增长1.6%,远低于欧盟9.5%的平均增速[9] - 法国2010年至2024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0.8%,低于美国1.5%和德国1.2%,制造业时薪高达36欧元抑制企业投资意愿[11] 欧洲央行利率政策 - 2025年6月5日欧洲央行将存款机制利率下调至2%,为2024年6月以来的第八次降息[12] - 降息基于通胀压力缓解、经济增长疲软及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经济下行风险,欧洲央行预计2025年全年GDP增长率为0.9%[12] - 欧洲央行主席表示利率水平已接近“中性”区间,政策决定将保持“数据依赖性”,不会预先承诺特定利率路径[13]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能源与工业 - 德国40%的天然气进口曾来自俄罗斯,北溪管道破坏后转向美国进口价格高出2至3倍的液化天然气,德国电价飙升至每千瓦时50欧分[15] - 德国自2019年工业产出下降超25%,数十万工程师与产业工人失业,汽车、化工等重工业竞争力大幅下降[15] - 欧盟绿色议程相关政策如能源效率法、碳定价给工业带来额外压力,加速工业外迁或停产[15]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技术与地缘政治 - 全球访问量前二十的数字平台中仅俄罗斯Yandex来自欧洲,欧洲在教育体系、税收官僚环境及对美依附性方面存在短板[16] -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拜登政府推出《通胀削减法案》诱导德国企业迁往美国,欧盟投入数百亿欧元支持对俄“代理战争”[17] - 欧盟冻结的300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面临被特朗普要求转移至美国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削弱欧洲财政能力[17] 欧洲经济危机根源:社会与人口 - 德国接纳500万至600万移民,但65%的社会救济金领取者有移民背景,加重财政负担并推高安全问题[18] - 欧洲生育率低至1.3至1.5,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反映个人主义盛行、家庭观念弱化的社会问题[18] - 德国自2005年净流失100万高技能劳动力,因高税收、不安全环境与反家庭政策选择移民瑞士、美国等地[18] 欧洲经济破局路径 - 重建能源与工业基础需恢复廉价能源供应,如重启核能或与俄罗斯谈判,同时废除碳定价、降低能源税、简化官僚程序[19] - 建立技术主权需推进教育改革纳入STEM课程,通过税收优惠吸引资本与人才,减少对美国科技巨头依赖[19] - 重塑地缘政治战略需摆脱对美附庸,推行多极化外交,加强与中俄印等国合作,推动与俄罗斯和平谈判[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