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规模经济在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金融规模扩张对科技创新的双重影响(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并提出了通过“产融分离、分业经营”的监管框架来优化金融结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 [1][4][12][24] 科技创新与规模经济 - 规模经济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供给侧通过人力和资本规模分担研发成本,需求侧通过大市场回报激励创新 [1] - 创新分为“0到1”的引领式创新和“1到10”的追赶式创新,规模经济在两类创新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3][4] -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规模经济对技术进步有动态促进作用,人口与资本规模越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越强 [4] 全球创新模式演变 - 过去三十年全球创新呈现“G2模式”:美国提供前沿科技创新,中国通过制造业体系和大市场降低商业化成本 [2] - 地缘政治变化使G2模式面临挑战,中国在供给侧面临“卡脖子”压力,在需求侧面临“去中心化”压力 [2] - 应对挑战需加强科技创新,尤其需在关键领域实现追赶式创新的突破 [3][14] 金融规模经济的双重性 - 金融业本身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大型金融机构单位成本更低:美国资产规模超100亿美元的银行非息支出占总资产比例低于小银行 [9] - 但金融规模扩张可能带来负外部性:个体机构收益私有化,坏账损失由社会承担,形成“加总谬误” [12] - 政府信用担保(如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强化银行逐利动机,导致个体与社会利益矛盾 [12] 政策性金融与追赶式创新 - 政策性金融可通过信贷期限和利率优惠支持大企业追赶式创新,对冲市场需求不确定性 [14][15] - 德国银行业一半资产由储蓄银行、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持有,其服务公共利益的导向优于美国 [15] - 中国商业银行近年加大基建、绿色、制造等领域信贷,服务国家战略并维护金融稳定 [16] 资本市场与引领式创新 - 股权融资更适合高风险、长周期的引领式创新,美国纳斯达克和风险投资市场是成功案例 [18] - 中国风险投资平均期限仅3.3年,远低于美国的8.2年,缺乏耐心资本制约突破性创新 [20] - 注册制改革需强化信息披露和惩罚机制,防止逆向选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19] 金融监管与结构优化 - “产融分离、分业经营”框架可阻断政府担保向实体经济外溢,避免市场扭曲 [23][24] - 分业经营虽限制单个机构内部规模经济,但能促进金融体系外部规模经济和多市场协同 [24] - 混业经营可能将银行信用担保延伸至资本市场,削弱资源配置效率并增加金融风险 [24] 会计制度与创新衡量 - 现有会计制度基于有形资产,对知识产权、数据等无形资产的估值和披露框架不足 [17] - 研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碳排放权核算等问题是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 [17]
以科技金融促进创新发展的思考
金融时报·2025-09-15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