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上车凸显隐私伦理挑战
中国汽车报网·2025-09-15 11:00

政策推动与市场渗透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全场景智能交互环境 [1] - 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68.2%,预计2025年底将提升至78.9% [1] - 智能汽车的普及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带来出行方式变革和生活场景重构 [9] 数据采集规模与隐私风险 - 一辆智能汽车每天能产生TB级海量数据,包括高清晰度视频、高精度位置信息、驾驶习惯以及人脸、语音等生物特征数据 [3] - 2024年下半年测试显示,超过半数热门车型配备车内摄像头,但约60%车型未为摄像头配备可调节物理遮挡,24%车型摄像功能无法手动关闭 [3] - 2023年某品牌超过215万名用户车辆数据泄露,2024年高合、理想汽车陷入摄像头隐私风波 [1] 数据安全的技术挑战与漏洞 - 数据泄露风险贯穿于收集、存储、传输全链条,根源包括云端存储系统权限管理漏洞和用户对数据流向的知情权缺失 [4] - 第三方SDK是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点,车企难以对供应链端行为规范进行深度把控 [4] - 专家呼吁应用前沿防护技术,如利用区块链建立去中心化访问控制体系,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但落地成本与普及速度难以跟上智能汽车发展步伐 [5] 现行法律框架与监管挑战 - 中国已构建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框架,2021年施行《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车内处理、默认不收集等四大原则 [6] - 与欧盟GDPR相比,中国现行制度在数据跨境、敏感信息界定等方面仍有完善空间,例如"确有必要的"标准缺乏细化 [7] - 行业自律机制逐步建立,2024年1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隐私保护"标识,首批授权20余款车型使用 [7] 用户认知与维权困境 - 陕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025年调查报告显示,71.8%受访者认为智能座舱数据应归属用户 [7] - 用户一旦发生隐私泄露,维权需完成四重举证,且消费者很难从车企拿到相关数据作为证据 [4] - 调查显示仅56.6%受访者主动询问过销售商数据收集相关问题,25.7%受访者对车企保障措施了解程度一般 [7] 行业实践与协同治理路径 - 蔚来汽车承诺座舱视频处理全部在车内完成不会上传至云端,小鹏汽车规定智能辅助驾驶数据均在车端完成处理 [4] - 理想汽车明确表示没有任何一辆车的车内传感器具备远程查看或存储音视频的能力 [8] - 构建负责任AI生态需技术防护、制度规范与社会参与三重协同,包括推广隐私计算技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升消费者隐私保护意识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