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6亿人的租房困局结束了,套利者请退场
36氪·2025-09-15 11:13

行业监管环境变革 - 中国首部《住房租赁条例》正式施行,对住房租赁市场实施全面穿透式规制,覆盖合同备案、房源发布、押金管理、资金监管等关键环节 [1] - 条例大幅升级处罚条款,违者面临从警告整改到高额罚款、停业整顿乃至吊销执照的处罚 [1] - 新规明确禁止厨房、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用于居住,最高可处10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7] - 监管逻辑从依赖信息差和模糊空间转变为责任可溯、流程可查、合同可控的强监管模式,灰色套利失去合法生存土壤 [2] 租赁市场主体行为规范 - 条例将经营主体细分为个人出租人、住房租赁企业、住房租赁经纪机构、网络平台经营者四类,实施差异化监管 [7] - 住房租赁企业需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从业人员和管理能力,发布真实、准确、完整的房源信息 [8] - 住房租赁经纪机构需将其从业人员名单向房产管理部门备案,网络平台经营者需核验信息发布者真实身份 [8] - 条例禁止住房租赁经纪机构和网络平台经营者代收、代付住房租金和押金,从事转租经营的企业需设立资金监管账户 [6][18] 租客权益与信息权力重构 - 条例赋予承租人独立备案权,房东和经纪机构未按规定备案将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信息对称主动权向租客转移 [11] - 备案成为租客享受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权益的前提,推动城市治理向“以居住事实为基础”转型 [12] - 备案信息录入平台将推动房东身份、房源地址、租金数额透明化,触发税务核查,月租金10万元以下综合税率为2.5% [12][13] - 押金管理被严格规范,出租人不得无正当理由扣减押金,有效限制“先收后赖”“随意克扣”等行为 [6] 企业商业模式与盈利逻辑转变 - 新规阻断企业依赖“高进低出+资金沉淀”和“代收代付”等不透明合同结构获取流量与利润的路径 [16][18] - 行业盈利模型从靠“模糊性”套利转向依赖真实房源、稳定供给、履约能力及适应透明监管的运营要求 [9][19] - 租赁企业需从“交易撮合商”向“服务履约者”转型,具备稳健资金、真实房源和长期服务能力才能留存市场 [18] - 住房租赁市场进入机构化运营、品质化升级新阶段,未来5年主导者将是能整合政策资源、优化融资结构、提升运营效率的企业 [20] 市场长期发展趋势 - 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从“扩张驱动增长”进入“监管驱动增长”的新时代,为规范供给清场 [8][19] - 租赁市场供给将形成政府保障与市场主体双轨制,市场化主体通过长租社区开发、存量资产盘活等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20] - 行业正式迈入强监管、全透明、制度型重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住房租赁市场回归“提供空间+兑现服务”的本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