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医学新技术迎新规:法治化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5 16:28

政策核心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草案)》,旨在推动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依法规范临床研究,保障临床应用质量安全 [1] - 《条例草案》标志着生物医药产业步入法治化监管新时代,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有利于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明确其作为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1] - 政策将推动全链条创新生态环境构建,通过分级管理制度与标准化审批流程改善创新制度环境,并明确资金支持方向,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创新筑牢根基 [1] 政策内容与关键优化 - 《条例草案》构建了以学术审查和伦理审查为基础的行政审批制度,对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研究按照风险等级进行两级管理 [2] - 审批效率将显著提升,省级主管部门对中低风险新技术研究的审批时限需在60天内完成审查,直接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进程 [3] - 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加重了违规处罚力度,并通过风险分级管理实现审批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沿技术划定清晰审批路径 [3] 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政策将加速临床转化进程,明确临床研究证明技术安全有效后即可向省级卫生部门提出转化申请,让新技术落地速度明显加快 [3] - 推动跨界合作,促进医工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进而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节奏 [4] -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体系让技术研究更契合国际标准,为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4] 创新与安全的平衡机制 - 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中低风险项目加快审批速度避免抑制创新,对高风险项目严格把关确保安全 [4] - 强化伦理审查,要求临床应用必须通过学术与伦理审查,转化阶段还需通过技术评估和能力审查,并明确知情同意等核心要求 [4] - 提升审批透明度,要求审批过程与结果公开,增强监管公信力并为公众监督提供条件 [4] 潜在挑战与执行保障 - 政策实际推进可能面临监管资源不均衡、标准统一难度大、机构协作与资质需进一步明确等现实问题 [5] - 确保条例有效执行需强化内部监管,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机构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 [6] - 需健全外部监管机制,卫生主管部门构建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结合机制,并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参与监管 [6] - 夯实技术保障,依托细化技术搭建监管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及资金支持支撑落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