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保平安接连发行境外可转债,险企“发H债、赎A股”新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5 19:11

发行概况 - 中国太保发行155.56亿港元H股可转债 实现零票息溢价发行[1] - 中国平安6月发行H股零息可转债 初始转换价55.02港元较收盘价溢价18.45%[1] - 太保可转债打破四项记录:国有金融企业首单境外可转债、最大规模港元零息可转债、近20年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2025年亚太区金融机构最大海外再融资[1] 转换条款 - 太保初始转换价39.04港元较9月10日收盘价溢价21.24% 全额转股可转换3.98亿股占H股14.36%及总股本4.14%[2] - 平安全额转股可转换2.14亿股H股 占H股2.87%及总股本1.17%[2] 资金用途 - 太保募集资金用于保险主业及"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三大战略[3] - 平安资金用于补充资本、支持医疗养老新战略及金融业务拓展[3] 投资者结构 - 太保可转债长线投资者认购比例超过70%[3] - 零息债券体现投资者对转股资本利得的预期 需对标的股票有足够信心[3] 发行优势 - 零票息设计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港元融资有助于汇率风险管理[4] - H股长期低估且股息率较高 转股可能获得资本利得[4] - 可转债兼具债底保护和股性弹性 适合长线布局中国保险市场复苏[4] 资本管理策略 - 平安采用"发H债、赎A股"策略 9月注销1.03亿股A股[5] - 发行H债利用香港低利率成本 回购支持A股股价平衡不同市场股东利益[5] - 可转债与回购结合可对冲转股潜在稀释效应 稳定估值[6] 行业背景 - 保险业面临全球低利率环境挑战 利差收益持续收窄[7] - 偿二代二期实施对险企提出更高资本要求[7] - 可转债转股后可直接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 支持业务扩张和战略转型[7] 产品特性 - 可转债转股前不计入股本不影响每股收益 转股后补充核心资本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8] - 与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相比 可转债具有更强风险抵御能力[8] - 投资者享受股价上涨收益的同时不承担股价下跌的本金风险[8] 战略布局 - 险企募资布局"大康养"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 盈利周期5-8年但前景广阔[8] - 医养生态与保险主业协同 可通过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实现持续性收入[8] - AI技术可降本增效 险企凭借资金优势和客户基础实现生态整合[8] 发展趋势 - 境外发行H股可转债可能成为上市金融企业趋势 因港股再融资监管灵活且国际投资者基础良好[8] - 特别适合H股折价收窄、战略需求迫切的企业[8] - 成功发行需关注市场窗口、汇率风险及投资者对转股稀释的接受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