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6 06:49

全国碳市场体系构成与现状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共同构成,两者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6] - 强制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2000家,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7] - 截至2025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7] - 自愿碳市场于2024年启动,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7] - 碳市场覆盖范围从发电行业扩大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7] 碳市场政策与发展规划 -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4] - 强制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市场[9] - 自愿碳市场目标: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9] - 配额分配方式将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9] - 将加强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11] 企业参与碳市场的实践与效益 - 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通过出售多余碳配额获得收益7700余万元,并将收益投入新节能项目形成良性循环[8] - 该公司完成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优化等技改项目,2024年累计供电煤耗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8] - 河北省对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减排专项服务行动,帮助企业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8] - 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以更低社会成本达成总体减排目标[5] 碳金融创新与市场机制完善 - 碳资产可进行质押、回购等金融操作,有利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并盘活碳资产[12] - 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评估林地碳汇变化,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13] - 《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并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14] - 交易主体的拓展有利于改善交易结构,形成连续价格信号,激活市场流动性和有效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