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圆桌 | 利好共振铺就长坡厚雪 基金经理看多创新药板块景气周期
搜狐财经·2025-09-16 08:01

创新药板块表现亮眼的驱动因素 - 板块基本面持续向好,政策支持有力,包括医保支付和医院准入,带来中国创新药产业收入端快速增长 [18] - 创新药产业加速国际化发展,与海外跨国公司达成许多产品合作开发协议,交易金额屡创新高,提振投资者信心 [18] - 基本面突破、政策支持与估值修复三重因素共振,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获国际认可,商务拓展进入爆发阶段,上半年BD交易总额超600亿美元,规模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 [19] - 行业头部企业进入盈利周期,商业化价值持续兑现,双抗、ADC、小核酸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研发效率提升 [19] - 6月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丙类药品目录、优化创新药医保准入等16条举措 [19] - 医保支付改革和药监加速审批为创新药提供全链条支持 [19] - 创新药板块经历3年深度调整后迎来修复,资金大幅回流推动板块估值修复 [20] 政策与出海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海外授权加速国产创新药企业新陈代谢,“输血”效应加剧分化,倒逼研发全球化,提高企业自身研发标准和国际化视野 [21] - 医保政策确立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考验企业综合能力并加速商业化成熟,促进优胜劣汰和产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21] - 海外授权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国际化转型改善企业现金流,推动竞争从同质化仿制转向差异化创新,具备全球竞争力管线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21] - 国家设立丙类目录破解支付瓶颈,为100多个创新药提供商保支付通道,建立入院绿色通道和多元支付体系,2024年创新药医保支出达2020年的3.9倍 [22] - 在海外授权与医保政策双重驱动下,行业正形成“头部集中+国际化加速”新格局,真正具备全球创新能力的药企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22] 基金经理选股策略 - 偏向右侧买入,在产品有更多数据支持或其潜质得到证明时进行重点配置,遵循成长空间大、行业景气度高且基本面业内领先、管理层诚实正直可跟踪性强三个标准 [23] - 持续跟踪一批公司关键管线进行研究分析,在企业价值被市场普遍低估时买入,当后续催化因素被验证时进入趋势验证和加仓阶段,避免在信息明朗股价充分反映预期后追高 [23] - 寻找大的产业逻辑领域优质企业,组合管理方法是“守正出奇”,以长期景气向上优质企业为组合基石,配置部分存在认知差公司以把握阶段性产业逻辑向上带来的弹性收益 [23] - 均衡配置A股和港股绩优公司,未来将进一步调整持仓,聚焦重磅产品管线具有出海潜力的龙头企业 [23] 海外消息面对市场的影响 - 商务拓展是跨国公司常态,中国创新药资产仍具备全球竞争力,消息面扰动难以扭转长期趋势,引进中国创新药更符合跨国药企利益 [24] - 中国创新药企业具备高效率与低成本优势,在海外不乏买家,消息面带来的短期市场情绪扰动或难免,但不改中长期产业逻辑 [24] - 本轮创新药板块上涨核心驱动在于行业步入长景气周期,中国创新药企陆续实现国内医保放量,并整体跨越盈利拐点,当前行情仍处于估值修复第一阶段 [24] - 未来行情主线或向确定性更强标的切换,市场对行业认知逐步深化,此前对中小市值企业盲目追捧情绪或将回落,中大型创新药企业有望重新获得资金青睐 [24] 创新药板块当前行情阶段 - 创新药板块尚处于反弹行情上半段,国内药品市场中创新药占比不到2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50% [25] - 中国创新药出海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万亿美金,但商务拓展项目数占比已提升到40%左右,预计未来“中国基因”创新药会在全球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25] - 本轮创新药行情重点增量空间主要来自海外价值兑现度带来的重估,仅考虑海外交易估值体系仍有不少风险折价,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25] - 经过3年多下跌和近半年上涨,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不少个股机会值得发掘,板块后续波动风险可能会加大,但中国创新药产业全球化发展新周期才刚刚开始 [25] - 创新药板块已走出普涨阶段,接下来可能会“去芜存菁”,逐步迈向业绩驱动结构性行情阶段,板块整体估值已从绝对底部修复至合理偏低水平 [26] - 行业驱动力有望从单纯预期和故事逐步转向数据和业绩,确定性强的中大型市值创新药企业可能重新获得市场关注,持续产出有价值创新成果并高效转化为商业收入是决定未来公司价值核心 [26] 医药板块其他细分领域机会 - 看好创新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上游等方向,创新医疗器械是政策鼓励方向,随着国产器械产品力提升,大型影像设备、内窥镜、电生理等细分领域有较大国产化空间 [27] - 生命科学上游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生产的工具及材料提供商,细分品类众多、国产化空间大,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这一领域也有望逐步上行 [27] - ADC、双抗和多抗、细胞疗法等领域值得关注,其占全球管线数量比例高达40%,在新兴基因治疗领域,中国项目占比也超过20%,已孵化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代表性企业 [27] - ADC、双抗和多抗等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在肿瘤领域有望接棒当前PD1和化疗,通过疗效优势提升患者生存周期,并在更多适应症方面展现优势 [27] - 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已通过商业化快速放量展现实力,目前口服剂型、长效制剂成为竞争焦点,关于肌肉流失等问题新型解决方案以及基因治疗也有机会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