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定义与分类 - 预制菜被定义为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2] - 预制菜可分为四大类:即配食品(如净菜)、即烹食品(如调味牛排)、即热食品(如速冻水饺)和即食食品(如罐头)[3] - 官方定义远窄于大众理解的包含即配、即烹、即热、即食的广义概念,这种认知差异是争议来源之一[6] 预制菜的产业价值与现状 - 预制菜能够解决餐饮标准化问题,并应对高租金、高人力成本等连锁餐饮发展痛点[5] - 预制菜对产业端是降本增效的工具,可加快出菜速度,并对振兴乡村经济、提升食品产业链和食品安全闭环有积极作用[6] - 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达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A股预制菜板块有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5000亿元[7] - 预制菜产业在国内正蓬勃发展,成为链接农业和餐饮业的重要环节[7] 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 - 消费者并非绝对抵制预制菜,主要不满在于去餐厅吃现炒菜时被“隐性投喂”预制菜[1][9]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与消费场景高度相关,连锁快餐店接受度超50%,而高档餐厅接受度仅为8.8%[8] - 消费者期待餐饮行业出现透明负责、能平衡产业效率与消费体验的“于东来”式人物[1] - 争议核心并非技术本身,而在于监管、标准缺失以及信息不透明引发的消费者抵触情绪[9]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当前首要挑战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餐馆使用预制菜应进行明示和告知[11] - 推动行业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国家层面立法保障知情权、权威机构进行知识普及、龙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加快建立全链条标准体系[11] -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征求意见,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12] - 行业未来是“金字塔”结构,顶端留存匠心手工菜,基底依托食品工业体系,关键在于驾驭技术、健全规则,使便利与温度互补[13]
拒餐厅“投喂”预制菜 消费者盼餐饮“于东来”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6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