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制菜应该感谢罗永浩
36氪·2025-09-16 11:35

事件概述 - 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使用的争议以双方和解告终,西贝承诺调整中央厨房前置加工至门店现场加工[1] - 罗永浩放弃进一步追究,但强调餐饮企业应对使用预制菜向消费者提供知情权,反对冒充现做菜肴[1] - 该消费者反感事件未对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在9月15日推动预制菜板块股价全面走高[1] 资本市场反应 - 9月15日预制菜板块多只股票上涨,得利斯收盘价5.45元/股,涨停幅度达+10.10%,总市值26.11亿元[2] - 龙大美食收盘价6.13元/股,涨幅+5.69%,总市值66.15亿元;惠发食品收盘价11.4元/股,涨幅+5.56%,总市值27.89亿元[2] - 国联水产收盘价3.97元/股,涨幅+5.03%;三全食品收盘价11.59元/股,涨幅+2.20%,总市值101.90亿元[2] - 味知香收盘价28.50元/股,涨幅+4.93%;千味央厨收盘价34.92元/股,涨幅+3.96%;安井食品港股收盘价74.58港元/股,涨幅+0.77%[2] 行业政策动态 - 预制菜板块走强与《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过审有关,该草案由国家卫健委主导,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 - 草案将首次把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情况纳入信息披露范畴,为预制菜身份提供统一说法[3] - 2023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通知首次给出国家层面预制菜定义,即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菜肴,并明确中央厨房制作菜肴不被纳入预制菜范围[4][5] 行业定义与认知差异 - 行业代表贾国龙区分预制菜与中央厨房,认为预制菜是成品熟食加热即食,而中央厨房是进行菜品预加工,配送净菜或半成品至门店再加工[6] - 消费者与行业对预制菜的认知粒度未对齐,消费者担忧集中在防腐剂超标、食材新鲜度不足及营养流失等问题[4] -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个别厂商使用"淋巴肉"制作预制菜产品,加剧了公众的抵触情绪[4] 行业发展与挑战 - 中央厨房发展是餐饮工业化、连锁化的大势所趋,可解决购物中心不能明火的问题,并提高出餐效率与毛利率[7] - 中国预制菜行业仍处发展初期,存在标准不一、食品安全问题,且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多集中在沿海及一二线城市,企业规模小、区域性强[12] - 日本预制菜市场成熟,规模已突破10万亿日元,覆盖超90%超市和便利店渠道,其食品生产标准严格,如禁用部分国际允许的添加剂[9][12] - 国联证券预测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至2030年达6749亿元,未来十年复合年均增长率或超10%[13] 企业应对与市场前景 - 千味央厨回应投资者称已针对行业信任挑战采取多项质量管理制度应对措施[13] - 味知香管理层认为行业标准逐步出台后,优质的品牌力将成为长期消费选择的关键[13] - 伴随行业渗透加深,中国社会餐饮形态或将发生深刻变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