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设备集采,县城医院能否“鸟枪换炮”?
虎嗅·2025-09-16 12:49

集采对医疗设备价格的影响 - 2025年集采已成为医疗设备领域新常态,深刻影响行业上下游[1] - 上半年数据显示,XP、CT、MR等品类集采销售额占比明显跑输销量占比,量价交换效果显著[2] - 价格下限不断刷新,例如1.5T磁共振降至200万元,64排CT降至一百多万元,并包含2-5年维保,行业认为价格难以覆盖综合成本[2] - DR设备中标价降至20万元甚至十多万,降价幅度超过70%[2] - 部分省份彩超集采的预算资金使用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2] 低价集采对设备性能与服务的潜在风险 - 医院方反馈集采设备存在整体服务跟不上的问题,若临床要求不高才会考虑选择[4] - 行业观察指出,集采最低价将成为市场价格锚点,厂商被迫压缩成本,可能导致汽车行业式的减配风气在医疗设备领域重演[5] - 超低价中标设备虽含2-5年维保,但其服务质量、响应效率以及5年后设备稳定性存疑,医院担心后期使用成本过高[10] - 医院采购时优先考虑本地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以确保紧急情况下的维修响应速度[11] 县域医疗对高质量设备与服务的核心需求 - 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2025年初安排100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设备达标提质[5] - 县医院设备配置规划不满足于够用,而是向上级医院看齐,以实现诊断同质化和区域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7] - 对于急危重症救治,设备需成像清晰、诊断精准,并且运行高效稳定,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7] - 临湘市人民医院案例显示,引进高端心血管超声、DSA血管机等设备后,急性心梗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相关科室门诊量、住院病人数、手术台次均逐年增长[8] - 医疗设备使用周期达8-10年甚至更长,一台关键设备决定相关专科未来10年的能力上限[9] 设备全生命周期价值与厂商服务赋能 - 医疗设备非一锤子买卖,需考量整个生命周期的性价比,包括设备稳定性、故障率、零部件耐用性和售后服务[10] - 县域医务工作者常缺乏新设备使用经验,厂商提供远程协作、培训交流平台至关重要[12] - 头部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布局基层培训体系,例如某跨国企业4年来开展超130场活动,覆盖20余省市,惠及超2万名基层医生[12] - 县域医疗机构需要的是以设备为平台的精准诊断能力和全周期陪伴式服务,以赋能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12] 完善集采规则的行业呼吁与建议 - 当前设备集采缺乏国家层面专门规范性文件,各省各自为阵,简单沿用招投标法,以价格竞争为主导[13] - 专家建议借鉴药品耗材集采经验,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规范性文件,为各地提供指导[15] - 招标前应充分调研医院需求,考察其对设备规格、性能、品质和售后服务的要求[16] - 建议提高投标资质要求,完善评标机制,从价格导向转向涵盖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多维度评价[17] - 应建立质量跟踪回溯机制,对产品交付、安装调试、运行故障率等全程监管,并建立信用评价和处罚机制[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