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之乡”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经济观察报·2025-09-16 13:44
(原标题:"扎染之乡"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 文博时空 作者 汪天天 洱海水波悠悠,苍山青翠莹莹。日落日出,碧波荡漾,这个堪比世外桃源之地见 证了西南边疆的硝烟与和平,也孕育出了扎染、瓦猫、甲马等艺术,成为我国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中尤为 鲜丽的组成部分。 其中,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在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大理喜洲镇周城村仍被称为"白族的扎染之乡",从大理市区驱车20公里即可到达,大理璞真白族 扎染博物馆也位于此。 南宋 大理国地图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 马车图 摄于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下同) 飞天 金鱼荷花图 扎染古称绞缬,也称" 染缬"、" 撮缬"、" 撮晕缬"等,这些名称一般选取绞缬工艺的不同阶段。1957年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绞染绢,红底白花,花为小菱形纹,考古学者认为,这是东晋时期的 扎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扎染文物。当时的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 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 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