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房地产是中国货币创造的核心信用来源,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家庭财富、地方政府债务与内需活力 [1] - 当前房地产政策面临“救价”还是“救量”的关键分歧,正确的方向应是“弃量保价”,通过压缩增量供给、回购过剩商品房来恢复市场流动性 [5][6][8] - 房价下跌对普通家庭财富冲击巨大,因中国城市家庭住房资产占比高达77.7%,远超美国的34.6% [8][9] - 保障房与商品房应彻底区隔,通过回购过剩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可实现“救市”与“保障”双赢 [14][15][16] - 城中村改造需谨慎,避免依赖房地产平衡融资,应推动居民自主更新,并以房价企稳为前提 [21][22][23] 房地产的宏观经济角色 - 房地产是银行货币创造最主要的信用来源,一旦贬值将导致家庭财富缩水、内需收缩 [9][10] - 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拥有率为96.3%,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达77.7%,房价下跌对普通家庭影响远大于富人 [8][9] - 房地产在权益项中占比巨大,其收缩将引发整个国家资产负债表衰退,技术突破无法阻止宏观经济下滑 [10][11] - 存量房地产规模巨大,只要具备流动性,就能继续作为信用抵押创造资本和货币 [11][17] 当前政策分歧与出路 - 政策分歧在于“弃量保价”还是“弃价保量”,前者需回收超供土地和商品房,后者则继续增加供给 [5][6] - 正确方向是“弃量保价”,尽快制止新增供地流入市场,回购过剩不动产,缩短去化周期 [8][11] - 卖地收入增加、开工量增加是房地产恶化的先行指标,而非回稳信号 [8] - 需中央成立“国家住房局”发行低息债融资回购库存,仅靠地方政府无法走出衰退螺旋 [16] 保障房与商品房双轨制 - 保障房应通过回购过剩商品房实现,而非新建,既能去库存又能提供保障 [14][16] - 保障房与商品房必须彻底区隔,锁死保障房流动性,防止福利套利 [15][16] - 商品房市场应放开一切交易限制,恢复流动性,使其成为资本市场安全资产 [15] - 保障房回购定价需按成本收购,优先偿还企业债务,实质是救银行 [16] 存量时代与城市更新 - 房地产存量价值取决于流动性,需恢复二级市场交易才能发挥信用功能 [11][17] - 城市更新应聚焦盘活资产创造现金流,而非拉动固定资产投资 [19] - 城中村实际扮演保障房角色,压低企业运营成本,改造需谨慎避免增加商品房库存 [21][22] - 城中村改造应推行居民自主更新模式,依赖存量不动产升值预期,而非政府大包大揽 [23] - 自主更新需以房价“止跌回稳”为前提,高房价能提升改造收益和融资意愿 [23]
赵燕菁:房地产是撼动宏观经济的震源
搜狐财经·2025-09-16 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