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亚迪等五家车企因垄断维修权遭起诉,中国新能源遭遇出海“必修课”
36氪·2025-09-16 19:11

事件概述 - 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对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和零跑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展开调查,指控其违反《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要求,未向独立维修厂提供核心技术资料、诊断软件和参数 [2][4] - 调查核心涉及"维修权"问题,而非产品质量或安全标准,可能面临最高4700万元人民币罚款 [2][4] - 事件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服务标准与合规性的重大考验 [4] 商业模式冲突 - 传统燃油车行业已形成开放售后生态,而新能源汽车引入科技行业"围墙花园"模式,限制维修渠道 [6] - 中国厂商在国内依赖高效官方服务网络,但澳大利亚劳动力成本高、DIY文化盛行且地广人稀,现有模式水土不服 [12] - 澳大利亚2022年通过《机动车维修信息共享计划法》,强制要求汽车制造商向独立维修商公平开放维修信息 [12] 厂商立场与挑战 - 厂商可能因安全顾虑限制维修信息开放: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电控系统和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高度复杂,非授权维修存在安全隐患 [12] - 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网联技术)属于核心竞争力,厂商存在知识产权保护需求 [14] - 过度技术保密可能被视为忽视消费者选择权,引发品牌信任危机 [9][1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消费者维修选择受限可能导致更高成本、更低服务质量和更差体验,影响购车决策 [15] - 事件可能推动全球其他地区加强新能源车维修信息透明度法规,促进后市场健康发展 [17] - 中国车企需从"产品思维"转向"市场思维",平衡技术安全、知识产权开放与当地法律文化适应 [17][19] 全球化战略启示 - 车企需从"卖车"到"养车"全面布局,处理透明度、消费者权益和品牌信誉问题为长期发展关键 [20] - 开放维修信息与维护核心技术安全需协同推进,以实现真正的全球化运营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