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
证券日报·2025-09-17 00:07

全球金融治理演进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 全球金融安全网主要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事中事后救助 危机后国际社会强化了金融监管规则等事前防范机制 [1] - 多层次的金融安全网持续完善 包括全球层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区域层面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和亚洲清迈倡议等 以及双边层面的央行货币互换机制 [1] - 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国金融监管实践 - 中国是少数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Ⅲ》的经济体之一 已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 [2] - 中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能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并出台资管新规使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 [2] 全球金融稳定新挑战 - 全球监管框架碎片化 《巴塞尔协议Ⅲ》等国际监管规则的执行受成员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 可能带来监管套利 [3] - 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监管不足 包括加密资产市场 气候风险相关监管框架以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均缺乏统一监管标准 [3] - 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 过去20年其全球融资比重大幅上升 但存在稳定性弱 透明度低 杠杆水平不断上升的问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