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激光雷达,为什么赚钱难?
36氪·2025-09-17 09:57

禾赛科技上市与行业地位 - 禾赛科技于9月16日完成港股上市,成为激光雷达行业首家“美股+H股”双重上市企业,上市首日收报234港元,市值达358亿港元 [1] - 禾赛科技IPO募资总额为41.60亿港元(约5.35亿美元),基石投资者认购1.48亿美元,公开发售获168.65倍超额认购 [1] - 公司在2021-2024年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激光雷达收入第一,在L4自动驾驶市场占据61%的份额 [7] 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份额 - 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据全球95%的市场份额,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图达通被称为行业“四巨头” [2] - 2024年国内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图达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6%、27.4%、25.6%和13.4%,合计达99.9% [3] - 2025年上半年,禾赛科技国内市场份额回升至42%,重夺榜首,速腾聚创份额降至27.4%退居第三 [4] 企业财务表现与盈利状况 - 禾赛科技是“四巨头”中唯一公开实现盈利的企业,但其盈利之路不平坦,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1750万元,第二季度扭亏实现净利润4410万元 [7] - 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亏损1.5亿元,但同比减亏44.5% [9] - 图达通财务状况堪忧,2022年至2024年前9个月累计营收3.1亿美元,累计净亏损高达5.4亿美元,且过度依赖蔚来汽车(贡献九成以上收入) [10] 市场需求与价格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达100.2万颗,同比增长71%,全年有望冲击250万颗 [13] - 激光雷达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每台8000-10000元,大幅下跌至2025年的2000-3000元 [15] - 单车配备激光雷达的数量增加,例如新款问界M9从1颗提升到4颗,L4级Robotaxi单车用量通常在4颗以上 [13] 行业面临的挑战 - 激光雷达企业面临“销量上涨、单价下跌”的困境,被上下游挤压,上游核心器件(占成本40%-50%)多依赖进口,下游车企降本诉求强烈 [16] - 技术路线趋同导致产品差异化不足,半固态激光雷达成为主流方案,各家产品性能差异缩小,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18] - 海外企业如Velodyne被收购,Quanergy退市,Luminar 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超1亿美元,在中国企业技术与成本优势前失去竞争力 [11] 机器人市场的新机遇 - 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纷纷将机器人市场(割草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作为新的战略重点,以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利润空间 [20] - 机器人激光雷达平均单价虽从2024年同期的8700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800元,但仍高于汽车激光雷达的2000-3000元,利润空间更佳 [25] - 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从13.6%大幅提升至25.9%,得益于机器人等高价值业务的增长 [25] 商业模式转型 - 在机器人市场,激光雷达企业需从单纯硬件供应商向提供硬件调试、算法优化与软件适配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27] - 机器人市场场景高度碎片化,为激光雷达企业提供了用一套硬件平台搭配不同软件服务各种细分场景的机会 [27] - 全球汽车年产量约9000万辆,市场天花板可见,而机器人市场应用场景几乎无限,正高速增长,为行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