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丨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09-17 15:48
核心观点 - 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在浙江启动,标志着金融工具创新和生态治理模式转型,旨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1] - 该实践突破了传统依赖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设计,将社会资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1] - 探索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转化机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赋予生态资源经济属性、市场化配置权益、产业化运营来激活沉睡的生态资产,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2] 模式与机制创新 - 基金投资范围涵盖生态系统恢复等公益性领域,并延伸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板块,通过可持续商业模式化解生态修复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难题 [1] - 创新路径一为“生态修复+产业导入”,例如安吉、浦江等地将耕地修复与农文旅产业融合,使难以盈利的修复工程通过后续产业运营获得回报 [1] - 创新路径二为“生态修复+权益打包”,例如绍兴柯桥将矿山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权绑定,践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1] 风险与管控 -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需警惕过度开发对生态本底的破坏,以及资本逐利性导致公益目标偏移的风险 [2] - 浙江强调底线思维和规划管控来设置红线,确保在严格监管下生态优先原则不被突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