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圆桌对话:具身智能投资指南:从技术到市场的跨越| 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
36氪·2025-09-17 16:47

大会背景与核心议题 - 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于9月10日在厦门启幕,与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携手举办,主题为"精耕时代,潮涌嘉禾" [1] - 大会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重点探讨"政、资、产"三方协同机制以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1] - 大会设置了以"具身智能投资指南:从技术到市场的跨越"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由36氪资深分析师黄祝熹主持,光源资本合伙人吉星和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参与讨论 [1][3] 行业热度与估值分析 -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在AI及具身智能领域的总融资额约为60多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融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剔除OpenAI的巨额融资后仍有600亿美元,体量约为中国的十倍 [4] - 行业热度需要放在相对维度看待,中国市场的融资绝对金额与美国存在数量级差距,但未来的AI市场规模和应用前景未必比美国小十倍 [4] - 随着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和应用场景拓宽,市场对具身智能的未来预期持续走高,该领域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万亿级市场 [5]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复杂的供应链体系和最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作为支撑 [5] - 当前的高估值是市场对"技术与产业深度结合"的稀缺团队和优质资产的价值确认,需用"终局思维"审视而非仅关注短期数字波动 [8] 投资逻辑与项目筛选标准 - 在早期赛道,团队是第一性的,投资机构看重"People Mission Fit",即创业方向与创始团队的高度契合 [6] - 顶尖团队需兼具世界级"学院派"技术背景和对产品逻辑、产业化路径的深刻理解及丰富落地经验 [6] - 项目必须具备清晰的场景定义能力,精准找到"技术上可实现、商业上可闭环"的落地场景 [7] - 场景落地的实际验证比资本市场的"概念包装"更具分量和说服力 [7] - 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是"技术×场景×资本"的三重耦合,资本应作为加速技术突破和场景渗透的动能,融资节奏需与产业化突破目标紧密绑定 [8] 商业化落地路径与现状 - 当前被视为具身智能商业化的元年,上游核心部件成本持续下降,技术迈过关键成熟度门槛,使产品进入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可能 [12] - 商业化落地需真正以场景需求为核心驱动产品开发,回归"客户在特定场景下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的商业本质 [12][13] - 必须高度重视商业模式的闭环,尤其关注ROI的实际表现,经济账算不过来则商业化难以持续 [14] - 以银河通用为美团智慧药店提供的解决方案为例,售价二十余万的机器人能替代传统三班倒的人力,带来清晰可量化的成本节约 [14] - 当前商业化主要集中在工业及商用服务领域,采取先工业、再商用服务、最后进入家庭的三步走路径 [15] 企业案例:魔法原子的发展历程 - 魔法原子于2024年1月成立,已发展一年半,实现了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两条产品线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定型 [10] - 人形机器人从四足延伸而来,于去年5月实现技术定型,10月开始推进量产,今年3月正式对外发布产品 [10] - 至今已发布4款产品,包括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四轮足机器人和高动态小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形成完整产品矩阵并处于量产出货状态 [10][11] - 于今年4月启动"千景共创"计划,与一千多家企业接触,筛选出百余个可落地场景,并与50多家企业推进深度POC项目,让机器人在产线上执行搬运、上下料、质检等任务 [11] 技术应用与场景选择 - 在工业场景选择上,优先聚焦家电制造业产线,因其自动化率不高且产品迭代快,大量依赖人工,人形机器人能解决传统自动化设备无法解决的泛化问题 [15] - 坚持使用80%真机场景的数据,因为实验室数据与真实工业场景存在较大差异,真实部署才能让机器人适应实际挑战 [16] - 在商用服务方面,得益于大模型带来的智能提升,人形机器人可将任务完成度从之前的10%-20%提升至40%-50%,并能进行多模态交互和双臂操作任务,显著扩展应用潜力 [16] 未来展望与发展挑战 - 预计三年内机器人综合能力将有十倍提升,五年内实现百倍提升,待能力成熟后逐步进入家庭场景 [15][17] - 进入家庭需跨过两道门槛:能力需胜任高度非标准化的家庭环境,以及价格需降低至终端用户愿意买单的水平,预计五年后人形机器人价格可能降至万元级甚至千元级 [17][18] - 未来一两年行业可能进入加速分化甚至重构阶段,资源将向头部项目集中,真正的壁垒来自于产业落地后反哺的真实世界数据 [19] - 行业目前处于"产品市场验证"的早期阶段,距离"规模化复制"还有巨大鸿沟,未来需投入大量资本实现产业化落地,部分企业甚至可能需要自建工厂 [20] 成功企业的关键要素 - 企业存活和获胜需把握三个关键:产品力是立身之本,服务需为用户创造价值,商业化需深度理解场景并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21][22][23] - 投资人的评判标准正发生变化,更关注客户复购率、跨场景泛化能力及成本、规模化产业化成本、运维成本等能验证企业"后半段"潜力的指标 [20] 技术融合与产业生态 - 在未来新的AI范式中,人机交互的起点可能从"屏幕"转变为"机器人",使其成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天然接口 [24] - 当前核心卡点仍是机器人与真实场景、产业的深度融合,许多团队缺乏产品化思维,用技术能力主导产品设计而非让场景需求牵引技术落地 [25] - 未来2-3年真正的分水岭将落在"产业化能力"上,包括管理复杂供应链、建立高效规模化生产流程、维持健康现金流 [25] - 行业面临两大核心挑战:数据与模型的突破(当前技术路线未收敛,数据不足,泛化能力不足),以及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需要上下游及场景方共同参与推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