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融合趋势 - 智能电动汽车 人形机器人 低空出行三大领域呈现加速融合态势 [1] - 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 聚焦三大件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 [1] - 三大领域在移动控制 人机交互 能源动力等关键底层技术存在高度相通性 [3] 技术协同效应 - 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可赋能三大领域物理系统 [3] - 自动驾驶算法模型和感知决策控制硬件可通过降维升维应用于机器人及低空出行 [3] - 智能座舱技术可迁移至低空飞行器 语音识别成为机器人控制重要基础 [3] - 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为三大领域共同底层技术 电动航空与电动汽车三电相似度达80%-90% [3] - 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体系人员可向机器人及eVTOL领域迁移 [3] - 算力基础设施可错峰共用 数据可部分复用 摊薄共性技术研发成本 [3] 市场规模预测 - 聚合三大件全球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突破2800亿美元 [4] - 国内市场2030年规模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 [4] - 工业智能机器人成本将从30-100万元缩减至10-20万元 [3] 供应链整合动态 - 智能汽车供应商快速进入eVTOL和机器人领域 [4] - 宁德时代向峰飞航空投资数亿美元开展航空电池研发 [4] - 英伟达Orin/Thor芯片同时适用于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 [4] - 速腾聚创发布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 [4] - 汽车制造技术包括数控加工 激光切割 精密装配可优化迁移至新领域 [4] 产业生态基础 - 光谷集聚超300家聚合智能产业链企业 [1] - 拥有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全球最大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 [1] - 在低空经济领域集聚武汉80%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企业 [1] - 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33家相关企业 覆盖全产业链环节 [1] 发展建议方向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5] - 探索多智能产业在同一场景的应用叠加 [5] - 建立跨产业标准检测协同平台 实现认证结果跨行业复用 [5] - 构建匹配创新速度的包容式监管体系 [5] - 建立数据安全 信息安全 交通安全等共性问题的协同管理机制 [5]
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eVTOL加速融合,这个平台落地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