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9月17日,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勇夺全球交易所冠军 [1] - 今年以来,科技与消费两大板块双轮驱动,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涉及硬科技、新消费、生物医药等多个新兴领域 [1] - 行业人士预计,未来港股IPO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火热,A股公司仍是港股重要的上市来源,中概股回港上市通道也将保持通畅 [1] “A+H”上市潮 - 今年以来,合计有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的五成以上 [2] - 融资额前五企业全部被A股公司包揽,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4年最大港股IPO,其国际配售认购15.2倍,散户认购高达151.2倍 [2] - 截至2025年9月17日,"A+H"上市公司已达161家,较2024年底新增11家,同时还有超过51家A股公司正处于赴港上市的排队进程中 [2] 企业赴港上市的战略动机与创新方式 - 赴港上市可帮助企业构建"A+H"双融资平台,实现境内外市场协同发展,整合全球资源,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 [3] - 港股融资所得为离岸资金,不受境内外汇管制限制,可直接用于海外建厂、并购及本土化运营 [3] - 本轮"A+H"扩容潮中,出现了换股吸收合并、"私有化+介绍上市"等创新上市方式,简化了上市流程、降低风险与成本,并有助于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 [3][4][5] 中概股回港上市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并允许其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6] - 禾赛科技依托"科企专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是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5.33 亿美元) [6]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表态将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有望进一步畅通中概股回港通道 [7] 上市制度优化建议 - 当前香港上市条例第8A章对于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企业IPO要求较高,业内建议适度放宽"创新产业"定义、市值或收益要求,以及特权投票比例限制等 [7] - 对于已在美国上市的WVR公司,转换回"一股10票"的合规成本太高,建议考虑放宽特权投票比例限制 [8] - 建议对符合条件(如市值超100亿港元)的中概股试点豁免,同时要求其承诺未来逐步合规,并配套强制信息披露等措施 [8]
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7 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