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提升北部都会区发展决策层次,成立由其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旨在简化行政流程、加速推进建设[1] - 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领导,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领导,规划及发展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领导,负责全流程管理[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包括元朗区和北区,涵盖多个已发展新市镇及6个处于不同阶段的新发展区[2] - 根据《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该区域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计未来将容纳约250万人口,约占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6][7] - 特区政府将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并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7] 区域协同与产业发展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理念构建,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6] - 河套合作区香港园区第一期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外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陆续完工[6]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标志着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7]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整合了模力社区、人工智能岛等特色产业园区,计划到2027年新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9] - 浦东新区目标到2030年,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将新集聚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转化枢纽[9] 央企"十四五"发展成绩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13] - 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至2.8%,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和23个创新联合体[13] - "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布局结构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设立[13] 长三角数字人才引力 -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数字人才引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以82.65分居27城首位,领先优势显著,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处于第二梯队的强劲区域[15] - 从一级指标看,上海在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发展机会三个分项上均排名第一,湖州在生活服务分项上排名第一[16] - 报告指出,芜湖、马鞍山、池州等城市虽未进入综合排名前十,但在核心分项指标上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区域发展亮点[16]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2025-09-18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