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蜜糖”成枷锁 企业不愿搬地方投资基金“返投”考核亟待优化调整
证券时报·2025-09-18 02:08

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的现状与影响 - 政府投资基金已成为一级市场主要资金来源,但其出资通常附带“返投”条件,即要求创投基金按政府出资的一定比例投资当地[1] - “返投”机制与“迁址落户”要求深度绑定,企业需同意将核心业务或总部迁至当地才能获得投资,这使企业陷入提高运营成本与错失资金的两难困境[1][2] - 地方引导基金的“返投”类型可分为三类:落地分支机构、设立工厂/销售中心、迁移核心业务或总部,其中第三类是许多地方政府“基金招商”的真正目标[3] 企业面临的困境与顾虑 - 企业频繁迁址会打乱长期发展规划,增加大量运营成本,并对核心业务稳定推进造成影响,投资款既是蜜糖也是枷锁[3] - 异地运作管理难度是企业迁址的重要顾虑,尤其对硬科技企业而言,研发环节难以搬迁,两地距离过远会影响工作衔接[6] - 核心资源聚集度是关键因素,例如深圳的科创环境、人才、产业和资本聚集度能很好满足公司发展,迁址可能导致团队流失并打破现有产业链衔接[7] 创投基金的困境与“返投”实效问题 - 创投基金陷入两难:发达地区引导基金不好拿,欠发达地区的“返投”任务难完成,企业不愿迁址导致基金无法投资,从而无法完成“返投”任务[4] - 多数子基金虽能勉强完成“返投”KPI,但落地企业资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空壳公司,并未给地方带来实质效益[8] - 部分地方招商存在明显KPI导向问题,只关注“引进企业数量”、“总部落地数”等短期指标,忽视企业能否带来长期税收与GDP贡献[8] 政策背景与行业建议 - 今年发布的《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设立政府投资基金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9] - 业内人士建议从评价企业落户的实效倒推“返投”指标设定,应充分挖掘地方产业价值,以产业为导向吸引企业[10] - 建议各地调整考核导向,从“GDP、招商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标”,如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等,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而非依赖“返投”来提升招商实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