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蜜糖”成枷锁 企业不愿搬 地方投资基金“返投”考核亟待优化调整
证券时报·2025-09-18 02:58

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现状 - 政府投资基金已成为一级市场主要资金来源,其出资子基金时普遍附带“返投”条件,要求创投机构按政府出资额一定比例投资当地[1][2] - “返投”核心目标是实现协同当地产业升级、创造税收,但实际操作中与“企业迁址落户”深度绑定,形成VC/PE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2] - 地方引导基金“返投”类型分为三类:落地分支机构(如研发中心)、设立工厂/销售中心、迁移核心业务或总部,其中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基金招商”的真正目标[3] 企业面临的两难困境 - 企业陷入抉择困境:迁址将提高综合运营成本,不迁址则可能错失投资款,对现金流承压企业尤为艰难[1] - 部分现金流撑不下去的企业最终不得不接受迁址条款,但频繁迁址会打乱长期发展规划、增加运营成本、影响核心业务稳定[3] - 具备核心技术且营收规模突破亿元的企业在洽谈中拥有更强议价权,可主动提出条件,但更倾向于选择“一把手工程”实力强的地方[6] 企业迁址的主要顾虑 - 异地运作管理难度是企业重要顾虑,硬科技企业研发环节难以搬迁,人才聚集度高,两地距离过远影响工作衔接[6] - 总部搬迁可能导致已获地方政府补贴被要求返还,甚至账户被冻结,影响企业资金正常使用[7] - 核心资源聚集度是关键因素,稳定团队、产业链布局(如大湾区)等优势使企业不愿轻易迁址,部分企业明确表示总部不会搬迁[7] 创投基金的夹缝处境 - 创投基金面临两难:发达地区引导基金不好拿,欠发达地区“返投”任务难完成,企业不愿迁址导致基金无法投资,难以完成KPI[4] - 多数子基金虽能勉强完成“返投”KPI,但落地企业资质参差不齐(包括空壳公司),未给地方带来实质效益[8] - 基金夹在出资需求与企业抵触之间左右为难,部分地方招商与投资部门不能协同作战,消耗时间成本[6] “返投”政策的实效与问题 - 当前地方招商存在明显KPI导向问题,过度关注“引进企业数量”“总部落地数”等短期指标,忽视长期税收与GDP贡献[8] - “返投”政策易引发无序竞争,造成地方财政资源浪费,部分地方将奖补以各类名目包装提供给企业,若落地产出未达预期则造成资源损耗[8][9] - 尽管今年政策提出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但地方基金招商领域仍缺乏明显举措,改变需要逐步消化[9][10] 行业建议与优化方向 - 业内建议从评价企业落户实效倒推“返投”指标设定,核心应围绕地方政府的产值、税收、产业或就业等诉求[9] - 招商引资应围绕产业价值开展,设立基金而非紧盯短期落地情况,充分挖掘地方产业价值,以产业为导向吸引企业[9][10] - 考核导向需从“GDP、招商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指标”,如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产业生态完善度,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