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在其著作中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挑战了西方传统叙事[1][2] - 二战的重要起因是新旧帝国之间的争夺,日本是建立新帝国体系的先行者,其1931年的侵略行动是暴力创建新秩序的第一步[1][4] - 中国是第一个抗击新帝国主义的国家,其抗战持续时间最长、士兵规模巨大,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而非次要的角色[5][6] 二战起点与叙事框架 - 奥弗里将二战起点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旨在与西方将二战简化为“与希特勒的战争”的传统框架区分开来[1][2] - 采用14年抗战视角是为了从更宏观的全球背景出发,探讨二战前五六十年全球秩序的演变[2] - 上世纪30年代是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决定建立新帝国的十年,而1931年是这一切的起点[4] 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 -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是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5] - 参战的中国士兵人数超过了英美两国的总和,其战争的规模和深远影响理应得到更多关注[6] - 中国始终坚决抵制新兴帝国主义势力,在抗击新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5] 对日本历史认知的评价 - 奥弗里批评日本未能深刻认识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实施暴力与侵略的广泛程度及所犯暴行的严重性[7] - 日本一些战争题材影片将日本描绘为“战争受害者”而回避侵略历史,日本亟需以更诚实的态度直面其发动战争的事实[7] - 日本曾以“西方试图主宰亚洲”为其侵略行为辩护,但这不能提供任何正当性[7] 二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 - 二战的核心教训是世界不容再有一场全球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绝不能发生[9] - 战争不仅是军队间的对抗,更是社会层面的全面冲突,二战后国际社会通过《日内瓦公约》等旨在保护平民,但该目标在现实中未得到落实[9] - 政治家在汲取历史教训方面严重缺乏反思,往往只关注眼前局势并将暴力视为有效手段,这种思维是战争继续的根源[9]
国际知名战争史学家、英国历史学教授奥弗里接受《环球时报》专访:“1931年无疑是这一切的起点”
环球时报·2025-09-18 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