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科创企业“雪中送炭”: 商业银行需转变经营理念
金融时报·2025-09-18 10:01

科创金融改革的难点 - 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商业银行失去风险把控的重要基础,相关中介机构因科创企业不愿支付高费用而难以发展壮大[2] - 商业银行自身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能力不足,外部评估、交易流转机制不完备,导致知识产权估值难、质押登记难、处置难[2] - 通过纯知识产权质押获取融资的企业占比较低,因知识产权质押属于弱担保,流通性较差,银行无法充分评估其价值转换与变现率[2] - 科创企业的科创水平认定难,金融部门无法确定其程度和发展阶段,只能依赖企业自身或第三方认定,导致信任感不足[3][4] - 商业银行习惯于通过抵押、担保控制风险,对科创型企业运行特点缺乏了解,信贷人员大多没有技术背景,难以客观评估[4] - 科创企业经营风险识别难,初创期科创企业淘汰率在80%左右,商业银行在无法识别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会比较谨慎[5] - 科创金融比较收益低,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商业银行承担超高风险却只能获取较低利息收入,无法分享企业成功后的高成长收益[6][7] - 科创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难以把控,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存在评估制度不统一、银行缺乏有效防违约措施、质押物处置困难三大瓶颈[8] - 投贷联动业务面临制度制约,金融风控制度与业务初衷存在差异,监管权限不明确,法律层面限制“自投自贷”业务开展[8] - 科创保险推广难度较大,因企业资金不充裕、参保成本高、风险意识不强,且保险公司开发推广成本高[9]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 商业银行需在风控观念上突破,大胆探索适应科创企业需要的金融供给新路[11] - 商业银行评价科创企业的思维方式需转变,从过去推断未来转为用未来推断未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和现代科技知识[11][12] - 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模式需转变,提高对种子期、孵化期和初创期企业信贷风险的容忍度,并调整相关人员考核模式[13] - 商业银行人才评价和使用标准需转变,从传统业务标准转向适应雪中送炭业务的新标准[14] - 需要培养科创金融操作人才,通过存量人员培训、增量人员与高校对接设置实验班等方式解决[15] - 需要培养具有改革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具有创新、突破和变通思维,并具备现代科技基础知识[15] - 需要培养科创金融应用型研究人才,能够对改革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以推广成功经验[16] - 商业银行需实施盈利模式转型,从以存贷利差为主转向开拓科创金融业务,如投贷联动、延期付息等新方式[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