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技术发展背景与EUV现状 - 当前最先进芯片制造基于极紫外光刻技术,工作波长为13.5 nm,可实现13 nm至理论4-5 nm的特征尺寸,但系统极其复杂且成本高达数亿美元[1] - 光刻技术发展历程中,光源波长从436 nm的g线、365 nm的i线,演进至248 nm的KrF、193 nm的ArF深紫外光源,再到当前13.5 nm的极紫外光源[2] - 13.5 nm波长被选为当前EUV标准是因为其在钼/硅多层镜上拥有高达70%的反射率,这是实现可行EUV机器的关键[4] Beyond-EUV技术原理与潜力 - Beyond-EUV使用波长更短的6.5 nm至6.7 nm软X射线,理论上可将光刻分辨率提升至5 nm及以下[1][7] - 6.7 nm波长具备第二高的反射率,约为13.5 nm波长反射率70%的一半,即61%,但光线在到达晶圆前需反射11次,导致其整体透射效率仅为13.5 nm波长的四分之一[4] - 与13.5 nm波长反射率曲线宽且稳定不同,6.7 nm波长的反射率曲线非常尖锐,对光源和镜面周期匹配的精度要求极高,任何不匹配都会显著降低反射率[5] Beyond-EUV面临的技术挑战 - B-EUV光源尚未形成行业标准,产生6.7 nm波长辐射的方法多样但未统一,且高光子能量与传统光刻胶材料相互作用差[5] - 由于6.5 nm至6.7 nm波长的光几乎会被所有物质吸收,此前尚未生产出适用于该波长的多层镀膜镜[5] - 构建B-EUV光刻工具需要从零开始设计,目前缺乏支持该技术的生态系统,包括组件和耗材[7] 新兴光源技术方案 -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正测试其自主研发的大孔径铥激光器,旨在将EUV光源效率提升至当前二氧化碳激光器标准的10倍左右[8] - 初创公司Inversion利用激光尾波场加速现象,可将用于产生高能光的传统粒子加速器尺寸缩小1000倍,从几公里缩小至桌面大小,其光源目标波长包括13.5 nm及下一代6.7 nm[10] - 初创公司xLight采用自由电子激光器技术,其产生的EUV功率比当前激光产生等离子体装置高出4倍,单个系统最多可支持20台ASML扫描仪,使用寿命长达30年,声称可将每片晶圆成本降低约50%[11][12] 光刻胶材料的新突破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金属锌能有效吸收B-EUV光并发射电子,引发咪唑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从而在晶圆上蚀刻精细图案[13] - 团队开发出化学液相沉积技术,能以每秒1纳米的速度生成均匀的非晶沸石咪唑酯框架薄层,该技术可快速测试不同金属-咪唑组合,以匹配不同光刻波长[14] - 研究指出至少有10种不同金属和数百种有机物可用于此类化学反应,为未来芯片制造技术提供了灵活性和材料选择空间[14] 技术总结与未来展望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突破了B-EUV技术的关键瓶颈之一,即找到了能在6 nm波长下工作的光刻胶材料及相应的薄膜沉积工艺[15] - 化学液相沉积工艺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限于半导体光刻,还可应用于传感器和分离膜等领域[14][16] - 尽管B-EUV技术仍需在光源功率、掩模版等方面取得突破,且尚未明确进入大众市场,但相关基础研究已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16]
超越EUV光刻,新进展
36氪·2025-09-18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