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进行时,如何掘金港股科技?|2025招商证券“招财杯”ETF实盘大赛
搜狐财经·2025-09-18 14:32

港股科技行情驱动因素 - 2025年一季度港股科技首波行情由DeepSeek技术突破驱动 恒生科技指数涨幅领跑全球主要指数 核心因素包括估值性价比(市盈率TTM处于全球主要科技指数低位及自身历史低位)、估值重构效应(DeepSeek R2模型以低成本实现高性能 推动中国科技资产重新定价)及资金流入加速(外资参与度高 南向资金一季度大幅净买入并转向成长板块)[1][2] - 第二波行情发生于2025年四月中下旬至六月初 主因流动性宽裕 香港金管局5月向银行间同业市场注资近1300亿港元 港元隔夜利率下行 利差走阔 同时南向资金4月净流入超1600亿港元(历史月度第二高) 叠加内地企业集中赴港上市及外围环境边际改善[3] AI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优势 - DeepSeek成功因算法工程创新大幅降低训练成本 实现高性能 其低成本模型推动算力平权 重塑全球AI格局[4] - 国内AI产业竞争优势集中于应用端 包括超大规模市场需求(14亿人口及4亿中等收入群体)、数据优势(2024年底AI企业超4700家 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 4年近翻倍)、完整产业链(具身智能及低空经济等领域)及制造业数字化场景优势(电商与移动支付等基础设施全球领先)[5][6] - AI芯片领域相对弱势 但国产替代趋势下涌现优秀企业 如阿里巴巴开发新款AI芯片并建立多元化供应链 确保3800亿元投资计划推进 DeepSeek-V3.1模型适配国产芯片 国内AI大厂加大国产算力支持[7] AI应用商业化进展 - 国务院提出"人工智能+"行动目标 2027年AI与6大领域融合普及率超70% 2030年超90% 2035年步入智能经济阶段[8] - AI应用进入商业化加速阶段 快手及美图等公司AI产品收入快速增长 AI编程成为核心落地场景 如Anysphere的Cursor软件年度经常性收入突破5亿美元[9] - 互联网巨头AI业务表现亮眼 阿里巴巴云收入同比增长26% AI产品收入连续八季度三位数增长 资本支出同比激增220%至386亿元 腾讯季度营收1845亿元(同比增15%) 研发投入200多亿元(同比增17%) 资本开支190多亿元(同比增近120%) 快手可灵AI收入环比增67%至2.5亿元[16][17] 港股与A股AI产业链覆盖差异 -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覆盖AI全产业链(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 侧重应用领域 互联网龙头(如阿里、腾讯、百度)具备先发优势 云服务市占率近80% 大模型研发为主力军(通义千问下载量超4亿次)[10][12] - A股侧重AI基础层算力领域(芯片设计、光模块、数据中心) 如寒武纪及中际旭创等标的 但模型层缺失领军企业[10][11] - 港股独有互联网龙头因上市规则(同股不同权)吸引中概股回归 其云服务及大模型环节在A股无对应标的[11][12] 互联网巨头AI角色与增长潜力 - 互联网企业在AI领域为技术引领者 基于资金、数据、场景及工程师优势构建护城河 现金储备充足支持资本开支[14] - AI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降本增效(智能推荐系统及AI创作)及新业务机会(云服务与AI驱动产品)提升估值 港股互联网龙头估值显著低于美股七巨头(恒生科技PE-TTM约22倍 纳斯达克指数41.1倍)[15][24] 流动性及资金面对港股科技影响 -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上升(7月职位空缺718.1万个不及预期) 若降息启动将改善全球流动性 港股分母端受益 科技板块因高弹性及利率敏感性有望率先获资金回流[19][20]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2024年净流入超8000亿港元(年度历史新高) 2025年前7个月净流入超8200亿港元(超2024年总额) 截至9月2日突破万亿港元 6月港股通日均成交额占比大市52.5% 资金偏好低估值高股息资产及科技资产(如阿里巴巴及腾讯)[21][22][23] 港股科技估值与行情展望 - 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PE-TTM约22倍 位于22.05%分位点) 横向对比纳斯达克指数(41.1倍)具备性价比 催化出现时具备向上动能[24] - 行情展望基于三重逻辑:美联储降息缓解流动性压力、"反内卷"政策推动AI叙事回归、AI应用扩散至模型及下游端利好互联网平台[25][26] 投资者配置建议 - 普通投资者可借指数产品参与港股科技 无需港股通账户(资金门槛50万元)[27][28] - 指数选择差异:中证及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含医药生物权重(10%以上) 恒生科技为纯科技指数(覆盖互联网、消费电子及芯片龙头) 投资者可根据行业偏好选择[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