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协作趋势 - 全球科技园区正打破物理与地域边界,从孤立发展转向开放协同,国际企业入驻比例自2012年以来已增长3倍[4][5] - 开放协作成为园区发展核心方法论,墨尔本创新区通过将市集变为创新互动平台激活社区潜力,麦德林通过串联政府、企业、大学形成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4] - 合规适配、文化融合与本地化运营是全球园区开放协作的核心课题,中关村搭建的全球创新纽带可为跨地域协作提供本地化经验共享支撑[5] 技术驱动园区转型 - 数字化浪潮正改写协作规则,超过42%的园区将AI用于运营管理,数字化成为提升协作效率、拓展创新空间的关键工具[6] - 未来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从政策与空间优势转向创新服务能力、生态构建能力和人文吸引力,需推动园区—城区—社区三区融合[6] - 中关村通过搭建数字化资源整合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创新资源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匹配与共享[6] - 5G、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正通过全球园区网络加速落地,技术标准国际化适配和数据合规等挑战可依托园区间制度性协作破解[7] 中关村的创新模式与全球角色 - 中关村探索出产业、城市、人融合发展路径,并涌现出540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天工等顶尖成果[8][9] - 其创新依托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通过有组织科研攻关机制快速推出世界领先的北脑一号、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11] - 中关村探索耐心资本支撑模式,针对脑机接口、量子芯片等长周期硬科技项目,探索政府投资基金的容错机制和早期投资[11] - 中关村在IASP2025世界大会上牵头发布IASP历史上首个中关村倡议,将有组织科研、耐心资本等经验分享给全球同行,从中国样本成长为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纽带[1][12]
IASP的世界之窗 | 科技园朋友圈的进化论
北京商报·2025-09-18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