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金融开放成果总结 - 金融业开放从“打开大门”升级为“制度型开放”,核心是负面清单压缩、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以及互联互通机制扩容 [1] -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占市场总市值4.3%,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6万亿元,占比2.7% [2] - 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升至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过去五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年均增速达8% [3]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互联互通机制从沪港通拓展至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产品覆盖股票、债券、ETF及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 [2] - 沪伦通机制扩展至德国、瑞士等欧洲主要市场,债券通“南向通”开通,QFII与RQFII制度完成并轨 [2] - 未来重点包括扩容互联互通标的、提升ETF做市水平、缩短结算周期、优化交易额度及探索T+0限价回转试点 [5] 制度与规则对接 - 以RCEP与CPTPP为参照,在绿色金融、数据跨境流动、ESG信息披露等领域先行先试 [2] - 《期货和衍生品法》颁布填补衍生品市场法律空白,数据跨境、反洗钱等合规细则持续更新 [2] - 业内呼吁进一步压缩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建立内外资一致的牌照分类与审慎标准 [5]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个国家,超80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7] - 在岸人民币汇率标准差由0.22提升至0.35,波动区间从0.92扩大至1.04,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7] - 未来方向包括扩大能源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强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功能、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10] “十五五”金融开放展望 - 开放重点在于深化互联互通与规则对接,在补齐制度短板与风险可控间寻求平衡 [4][5] - 建议扩展外资在岸对冲工具“白名单”,完善套保配额和远期、期权工具供给 [5] - 探索与新加坡、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建立新互联互通机制,推出更多跨境金融产品 [6]
从“开门”到“定规”: “十四五”金融制度型开放交出答卷
搜狐财经·2025-09-19 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