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治理水平 - 202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94,较2024年的64.87微增0.07,增速有所放缓 [1][2][3] - 评价样本覆盖5368家上市公司,较2024年新增49家,该指数自2003年发布以来累计评价样本达62724家次 [2] - 上市公司治理评级分布集中,B类占比最高,达84.43%,其中BBB级样本占比34.48%,BB级样本占比31.05%,A级样本仅占6.52%,无AAA和AA级样本 [1][3] 六大治理维度表现 - 股东治理指数从69.42升至69.73,增长0.31,主要得益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指数提升0.66和关联交易指数提升0.23 [1][7] - 董事会治理指数从65.14升至65.26,增长0.12,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组织结构指数增长0.23和独立董事制度指数增长0.21 [1][7][8] - 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从69.55升至69.70,增长0.15,主要受协调程度分指数提升0.42推动,发布ESG报告的公司比例从40.55%升至45.99% [1][12] - 监事会治理指数从59.17降至59.12,下降0.05,拥有财务或法律背景的监事会成员比例从46.76%降至45.64% [1][8] - 经理层治理指数从60.43降至60.39,下降0.04,激励约束分指数下降0.03,高管人员薪酬总额下降1.79% [1][9] - 信息披露指数从66.20降至66.19,微降0.01,其中可靠性分指数下降0.13,但相关性和及时性分别提升0.01和0.24 [1][10] 行业与板块比较 - 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表现突出,治理指数平均值达67.32,较2024年上升1.77 [1][2][17] - 科创板、北交所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良好,治理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6.17、65.54和65.16 [1][2][5] - 主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47,虽较2024年上升0.25,但相较于其他板块仍显不足 [5][13] - 行业间治理水平差异扩大,极差达5.95,较上年的3.90显著扩大,金融业治理水平居首,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较低 [4][5] 控股类型与区域特征 -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持续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治理表现最为突出 [4][18] -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呈现由沿海向内陆梯度提升的态势,区域不平衡状况改善,地区极差由2.99降至2.67 [5] 主要板块深度分析 - 主板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指数提升显著,从67.12升至68.09,但监事会治理和信息披露指数分别下降至59.75和65.08 [13] - 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5.16,较2024年下降0.18,其股东治理指数最高,为71.41,但较2024年下降1.39 [14] - 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6.16,虽较2024年下降0.71,但治理水平仍高于创业板,其监事会治理指数偏低,为58.42 [15] - 北交所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为65.54,较2024年微降0.03,其中股东治理指数下降2.45,但经理层治理指数提高2.38 [16] - 金融机构治理指数创新高,股东治理与信息披露维度贡献突出,无实际控制人的金融机构治理指数最高 [17][18]
“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显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金融行业表现突出
上海证券报·2025-09-19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