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态势与产品策略 -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年比一年卷,厂商无法维持一年一更的节奏[11] - 为覆盖更多价位段并满足游戏党、拍照党、续航党等不同人群需求,机海战术成为合适选择[11] - 中低端市场盘子最大、价格最敏感、用户换机频率更高,成为命名策略的重灾区[22] 产品命名策略演变 - 早期手机命名简单清晰,通过Pro、Plus、无后缀或“s”来区分产品档位,关系明确[4][5] - 近年厂商推出多个系列,如数字系列、K系列、X系列等,每个系列又细分为多款型号[7] - 命名后缀极度复杂化,Pro之上有Pro+、Pro Max、Ultra等,之下有x、i、SE、Turbo等多种版本[8] - 后缀可进行排列组合,例如Turbo+、Turbo Pro、S Pro、GT Pro等,层层叠加[10] “套娃”机现象与市场影响 - 许多不同型号的手机本质是“套娃机”,通过换壳、微调配置、改名即作为新机推出,并可清理零部件库存[15] - 典型策略为手机发布约半年后,推出其“孪生套娃兄弟”,配置相近或略有缩减,但发布价便宜几百元[16][17] - 先发布机型经过半年市场调整,实际价格可能已低于新推出的“套娃”机型,性价比反而更高[18] - 厂商在有限成本内需覆盖更多价格点并快速迭代,“新瓶装旧酒”或“微调改名”成为高效且偷懒的解决方案[23] - 催生出“青春版”、“活力版”、“极速版”等各种马甲,本质是同一硬件平台的不同命名[24] 命名策略的误导性与消费者选择困境 - 手机型号名称可能存在误导性,例如某些厂商的“至尊版”与“Pro”平级甚至配置更低,与常规认知不符[19] - 不同品牌的机型间,型号名称更无直接可比性[19] - 硬件同质化严重后,命名成为制造差异化噱头最容易的领域[25] - 个别厂商利用眼花缭乱的命名,将区别不大的手机包装成满足细分需求的产品,或混淆配置差距[26] - 手机选择看似丰富,但消费者选购难度反而增大,需花费大量时间理清型号[14][27] - 消费者需仔细比对具体参数才能避免被命名误导,这对不熟悉硬件的用户群体构成挑战[28] 旗舰与中低端市场的差异 - 在旗舰机市场,名称与配置的对应关系相对清晰,因价格和关注度高,厂商较为谨慎[21] - 中低端市场是“命名套娃”现象的重灾区[21][22]
现在新手机起的名字,是怕我买到对的吗?
虎嗅·2025-09-19 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