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陈洁:深化国际渔业合作促互利共赢
经济日报·2025-09-19 08:05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40年,始终秉承合作共赢、安全稳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1] - 行业在装备水平、资源探测能力、科技促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1] - 发达国家远洋捕捞依赖技术、装备、信息一体化系统,装备趋向大型化、信息化和节能化,拥有长度达百米、吨位上万吨的大型渔船 [1] - 我国远洋作业渔船90%以上为中型渔船,老旧渔船占比较高,专业远洋渔业运输船缺乏,装备制造存在“卡脖子”问题 [1] - 发达国家如挪威、俄罗斯、美国、日本每年在相应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卫星遥感、声呐探测等技术精准评估资源 [2] - 我国在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监测研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对关键经济鱼种的资源量、分布等系统研究不够,资源探测技术和数据积累不足 [2] - 南极磷虾合理的年度可捕获量近亿吨,日本、韩国、挪威、美国等国年产量约15万吨,我国仅约1万吨 [2] - 发达国家远洋渔业产业链长,企业规模大、研发投入高,海产品加工程度高,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 [2] - 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技术、人才实力较弱,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加工、出口能力不足 [2] 市场机遇与发展前景 - 全球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带动优质海产品需求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兴起使得海产品进口上升,为行业拓展了市场空间 [3] - 公海和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将为行业开辟新领域 [3] - 各国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化为行业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带来新动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3] - 行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催生水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冷链物流、海洋生物制品等新产业、新业态,为渔文旅融合带来更多机遇 [3] 未来发展路径与建议 - 需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培育大型远洋渔业企业,整合多方资源推进渔船信息化、智能化改造 [4] - 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新型数字技术规模化应用,加强全球主要海域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 [4] - 需优化现代交通、物流与市场格局,在海洋与渔业大省打造集捕捞、加工、流通、贸易于一体的现代供应链 [4] - 发挥现代物流优势高效对接消费市场,线上线下同步拓展国内市场,打造远洋渔业产品出海矩阵 [4] - 推动渔文化与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远洋渔业数字博物馆、风情岛等城市地标,开发旅游项目 [4] - 需深化国际渔业合作,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巩固多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机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