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利率时代固收类产品面临的挑战——以海外货币市场基金为镜鉴
搜狐财经·2025-09-19 10:3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是分析在低利率环境下,海外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变化规律,并基于此对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及固收类产品的未来规模变化和应对策略进行研判 [1] - 研究认为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利率传导因素(贝塔差异)、央行政策因素(负利率实施方式差异)以及实际利率因素(通胀影响) [11] - 借鉴美、欧、日经验,文章对中国市场做出判断:未来货币市场利率有望补降,补降前利于低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补降后或推动资金流出,建议管理人提前准备 [23][24] 海外市场低利率环境下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变化 美国市场 - 2003-2004年,政策利率下调致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降至1.0%以下且低于存款账户利率,行业规模较峰值下降约20% [2][3] - 2009-2017年,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大幅降息,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显著下行,叠加Reserve Primary基金受雷曼破产牵连,行业规模从高点下降约30% [4] - 2020-2021年,为应对疫情,美联储降息至0.25%,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趋近于零,但规模从峰值到谷底仅缩减约6%,因投资者对高流动性、安全性资产需求增强,政府型基金吸引大规模资金流入 [5] 欧元区市场 - 2009年8月至2014年5月正利率时期,受经济危机影响收益率回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自2009年5月峰值回落至2014年年中谷值,行业规模收缩幅度达43% [6][7] - 2014年6月至2022年10月负利率时期,政策利率下调至-0.5%,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转负,但行业规模未萎缩反而较历史低点增长24%,因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基金收益率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8] 日本市场 - 上世纪90年代利率下行,但货币市场基金(MMF)规模因监管放松(如取消银行柜台销售基金禁令)、估值方法优化(摊余成本法)及资本账户开放而扩张 [9] - 21世纪初,MMF因投资低等级证券面临严重信用风险,规模萎缩,2016年日本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后,MMF无法维持面值和正收益,最终清盘退出市场 [10] - 货币储备基金(MRF)因日本央行特殊制度安排(豁免负利率适用)在负利率环境下维持正收益,得以继续存续 [10] 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利率传导与比价效应 - 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对央行基准利率调整的敏感度(贝塔值)显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利差影响资金流动 [12][13] - 例如美国市场,2002-2004年及2009-2012年利差为负,资金净流出货币市场基金;2005-2007年与2017-2019年利差转正,资金净流入;2023年联邦基金利率升至5%以上,利差显著扩大,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同比增速约24% [13] - 加息周期中,货币市场基金吸引力增强,资金从活期和定期存款流向货币市场基金;降息周期中,吸引力减弱,资金流向其他产品 [14][18] 央行负利率政策实施差异 - 日本央行采用三级准备金利率体系,仅对新增超额准备金实施负利率,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为负,但银行存款等维持正利率,使MMF失去竞争力 [19][20] - 欧洲央行对所有超额准备金统一实施负利率,商业银行将压力传导至存款端,对大额存款客户设负利率,导致MMF对机构投资者仍有吸引力,规模扩张 [19][20] 实际利率与通胀影响 - 通胀下行推高实际利率,增强储蓄意愿,货币市场基金等低风险资产规模往往扩张 [21] - 储蓄倾向与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利率正相关,实际利率高时抑制投资与消费,增强对低风险资产的偏好 [21] 对中国市场的启示与研判 中国利率传导的贝塔值变化 - 2023年前,货币市场利率贝塔值高于存款利率,与美欧市场规律相似,货币政策周期对行业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22] - 2023年起,因存款利率自律机制多次下调,大型商业银行3年期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贝塔值分别为2.25和1.20,高于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0.91的贝塔值,导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仍强劲增长 [22] 未来规模研判与应对 - 未来货币市场利率低贝塔局面有望修正,或大幅补降,以压低实际利率、缓解存款搬家、稳定汇率 [23] - 补降后,类似美欧经验,会推动货币市场基金等固收类基金的资金边际流出 [23] - 中国货币市场基金能否存续关键在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是否显著低于存款利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0.05%),预计其难以低于该水平,行业大概率仍会保有相当规模 [24] - 管理人应提前做好准备,如构建客户生态圈系统提升粘性、做好减费让利预案、持续提升投研能力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