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校馆弦歌 | 一名抗日战士的家书:“我虽在外,心犹在家”
科技日报·2025-09-19 10:39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裴久诚的爷爷默默流下了眼泪。"他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但 他想念的孩子没有回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裴久诚说起叔父裴超的故事,声音有些哽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不屈抗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 师,当地青年裴超毅然参加了红军,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这一别,就连一句寻常的"报平安",都成了裴家遥不可及的奢望。 终于,第一封家书到了!三年,等来了两页纸。1939年8月,他在山东费县。一年后,又收到三页纸, 他在江苏盐城。而裴超直到离家的第5年,才在1941年的第三封家书中,说自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这 一次他写了足足五页纸。 今年7月,裴久诚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了叔父裴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三封家书,期待未来 能找到失散亲人的消息。 "家书是传承红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这三封家书展现了革命军人家庭生活的另一面,反 映了抗战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 丁表示,家书不仅是普通百姓的人生写照,也是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真实见证。 同时,家书中寄寓着浓浓的亲情,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