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校馆弦歌丨一名抗日战士的家书:“我虽在外,心犹在家”
科技日报·2025-09-19 16:50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裴久诚的爷爷默默流下了眼泪。"他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但他想念的孩子没有回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裴久诚说起叔父裴超的故事,声音有些哽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不屈抗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当地青年裴超毅然参加了红军,踏上了保家卫国 的征程。 这一别,就连一句寻常的"报平安",都成了裴家遥不可及的奢望。 终于,第一封家书到了!三年,等来了两页纸。1939年8月,他在山东费县。一年后,又收到三页纸,他在江苏盐城。而裴超直到离家的第5年,才在1941年 的第三封家书中,说自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这一次他写了足足五页纸。 "我虽在外,心犹在家",在第三封家书中,裴超反复表达对家人的挂念,恳请兄嫂、弟弟代为尽孝照顾父母,并希望妻子体谅自己,家庭和睦。"贤妻,自 从咱分离已数载,知你心中挂念非常得很,但我今天立即回家是没有可能的……我知道咱们是从小订婚的,绝不会在外再娶。" 抗战时期,日寇搜检严密,为了不让亲人受到牵连,裴超从没提过自己打了什么仗、在哪个部队,只在信中以"暗语"的形式,隐约透露近况:"我今不言, 你也即知我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