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基金规模与活跃度 -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完成对苏州纵苇科技的首个直投项目出资,该母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与子基金合计投资额有望达200亿元左右[1] - 2025年上半年机构LP出资中,政府资金(含政府引导基金及地方国资)占比从40.8%飙升至68.3%,政府引导基金出资同比2024年上半年增长151%[1] - 上海正推进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母基金的新一批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工作,并鼓励与龙头链主企业合作设立基金[1] 政府投资基金功能转型 - 政府投资基金从过去主要扮演"资本放大器"角色转向发挥产业引擎作用,成为地方政府培育产业生态的核心力量[2] - 地方政府和国资LP更重视基金的产业价值,推动"一产业一基金"模式落地,在筛选GP时更关注其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赛道专注度[2] - 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推动政府投资基金探索产业专项母基金模式,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针对性配置[3]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历程与挑战 - 截至2016年底,国内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已超过5.3万亿元,使命是通过财政资金"以小撬大",带动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市场[3] - 过去市场扩张时期,部分基金设立规模超出当地经济和项目储备承载力,出现"有资金、投不出"现象,欠发达地区基金存在"不会投、管不好"困境[3] - 未来省级层面基金布局将逐渐由"大而全"转向"专而精",避免"钱花了,产业没起来"的情况[5]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模式优化 - 政府投资基金必须重视专业化和市场化,专业化要求团队建设、流程制度、投资打法符合行业规律,市场化要求建立合理体制机制尤其是人才流动机制[4] - 基金分工模式趋向细化,省市区联动出资,重大项目由市和区共同推进,使基金成为产业链条建设的核心工具而非单纯出资方[5] - GP在选择政府LP时会优先考虑营商环境良好、项目更愿意落地的城市或园区,以提升返投的最终转化率[6] GP遴选标准变化 - 地方政府和国资LP选择GP时,财务回报不再是唯一标准,更看重GP对细分赛道的理解深度以及整合产业资源的能力[7] - 在生物医药领域,要求GP团队具备科学背景甚至临床资源;在新能源领域,要求投资团队能穿透材料、电池、整车等多环节并与区域产业优势结合[7] - 部分GP将自身定位为地方政府的"外部助力",不仅在投后积极协助产业对接与资源整合,还因在特定产业方向长期深耕而具备与政府需求契合的能力[7] 地方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 - 为避免产业规划同质化倾向,地方政府应立足自身禀赋走出差异化路径,包括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产业链上下游)、以有吸引力的政策形成虹吸效应、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资金支持[6] - 政府资金背景的母基金分工细化使GP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出资人,并通过跟踪政府工作报告和产业规划来匹配地方产业优势与已投项目[6] - 政府和国资LP与GP正在形成合力,让股权投资在聚集资本、协调产业要素和推动产业链延伸中发挥更明显作用[9]
从资本放大器到产业助推器:地方政府和国资LP加码产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9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