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的成因 - 低利率源于资产荒,即非金融部门(包括家庭、非城投企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不愿负债,导致金融部门面临资产荒,利率持续下行[3] - 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演变分为三个阶段:2007-2015年私人部门加杠杆(杠杆率上升90多个百分点),2015-2020年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加杠杆(上升50个百分点),2020-202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杠杆(上升30多个百分点)[5] - 居民部门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大幅负增长,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负增长,显示加杠杆意愿不足[7] - 银行净息差降至1.4%(大型国有银行和城商行)和1.5%(股份制银行),接近生存挑战线,制约降息空间[7] - 低利率趋势自2015年开始,十年期和三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进入下行通道[9] 人口结构对利率的影响 - 中国人口达峰三阶段: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峰,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达峰(2016年开始负增长),2022年总人口负增长[11] - 资本边际报酬(MPK)自2010年起持续下降,2019年低于日本水平,投资回报率走低[13] - MPK下降受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中国处于全球最低水平)和投资率过高(中国投资率44%,比全球平均高近20个百分点)影响[14] - 消费率仅38%(美国为68%),内需不足进一步压制投资回报率[15] 通胀与利率关系 - 2023-2024年GDP平减指数为负,PPI为负,CPI接近0或负值(如2024年8月),反映总需求不足和低名义利率[17] - 房价下跌(二手住宅价格与核心CPI高度同步)和制造业产能过剩(中国占全球1/3制造产能)持续压缩物价水平[18][20] - 外部环境变化:2018年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通缩压力),而美国通胀高企[22] 低利率时代的银行业应对 - 日本银行业案例:净息差降至1%以下后,通过兼并重组(银行数量大幅下降)、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上升)和拓展国际业务(如三菱日联银行海外贷款占比大幅上升)生存[31][33][35] - 资产配置调整:增加房地产贷款(2012年后占比上升)和权益性资产(2013年后股权投资基金规模上升),缩减低收益债券规模[25][28][29] 人口负增长与房地产 - 新增住房供求失衡:2025年竣工套数400多万套,新增城镇家庭仅300万户,供给过剩[39] - 存量住房消化需十年(2025年在建住房4200万套,年新增需求不足400万户)[41] - 日本经验:2012年后房价上涨受安倍经济学(央行扩表持债超60%)和单身家庭上升推动,但单身化趋势不可持续[44][46] - 中国复制日本模式:一线城市单身人口占比达26%(上海),推动小户型房价和租金上涨(90平米以下租金高于90-144平米)[49][51][76] 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趋势 - 工业4.0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无人化,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与制造业就业负相关[57][67] - 数字金融(资产代币化)基于区块链,实现可编程、可组合和原子结算,美国通过《天才法案》《清晰法案》《反CBDC法案》支撑美债(5年后稳定币规模2万亿美元,持美债1.4万亿美元)、打造全球资本市场和美元替代[62][63] - 中国发展数字经济但数字金融政策矛盾,制约创新[84] 未来九大趋势 - 制造业就业岗位消失: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数字文明时代劳动力+数字资本[67] - 持久总需求不足:人口负增长下,低利率+技术革命推动权益融资时代[69] - 黄金价格高位:美元霸权削弱,黄金作为终极安全资产[71] - 美股黄金周期律打破:关税战可能提前美股顶点(原周期35年一轮),看好黄金相对美股[73] - A股估值修复:按拇指规则(道琼斯指数乘10%-20%),A股理论值应达4500点[75] - 核心城市小户型住宅需求坚挺:单身化趋势支撑小户型租金增长(上海年复合增长率9.8%)[76] - 养老金融扩展:高净值老年人群增加,需为“老年人”创业就业提供金融服务[78] - 科技金融创新:银行以股权思维(组合投资和动态成长)介入科创企业全周期[80] - 数字金融融合:Web3.0时代资产代币化是必然趋势,需政策支持[84]
殷剑峰:在低利率时代寻找投资机遇
搜狐财经·2025-09-21 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