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象与背景 - 直播电商行业出现“职业弹幕人”现象,即雇佣水军在直播间批量发送虚假弹幕,虚构产品功效和用户评价 [1][2] - 该现象兴起的原因是中小主播为在流量竞争中突围,通过误导电商平台推荐算法来获取优先推送 [2][3] - 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5.8万亿元,预计2024-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8%,用户规模突破5.97亿,占网民总数约50% [3][4] 具体操作手法 - 某生物科技公司在直播销售“燃咔果冻”时,使用“真给力,3颗就瘦了3.2斤”“3天成功7天破平台期”等夸张弹幕刷屏 [2] - 职业弹幕人团伙一人操作30台手机,提前输入话术,直播时直接按预设内容刷评互动 [5] - 通过IP地址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可识别虚假弹幕,其账号常为非实名注册,交易隐蔽 [1][5] 法律定性 - 职业弹幕人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构成虚假宣传 [6] - 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6] - 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关于网络实名制的规定 [6] - 情节严重时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或第二百二十二条虚假广告罪 [6] 行业影响 - 职业弹幕人误导平台推荐算法,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破坏网络购物秩序 [3] - 透支公众对网络信息、平台及企业的信任,损害网络诚信体系 [4] - 利用直播购物即时性和互动性催生冲动消费,压缩消费者理性决策时间 [3] 治理措施 - 监管部门通过打击网络水军团伙遏制职业弹幕人发展,并将直播刷评纳入“编造用户评价”执法框架 [8] - 平台需强化技术手段,如升级AI识别系统拦截高频重复弹幕,严格执行账号实名制和弹幕追溯机制 [9] - 建议对高流量、高成交的直播间建立重点监审机制,对异常账号采取限流、封号等措施 [9]
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营造清朗网购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22 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