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页纸”吃透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虎嗅·2025-09-22 07:51

行业拐点与量产规划 -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研发演示向量产落地的关键拐点[2] - 2025-2026年被视为产业规模化验证与商业化加速的关键窗口期[3] - 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6年量产[3] 技术发展态势 - 行业呈现"硬件降本"与"软件增智"双轮并进态势[4] - 采用"大脑-小脑-肢体"全栈式技术架构[17] - 大脑负责任务规划与决策智能[18] - 小脑专注于运动控制与平衡协调[18] - 肢体负责与物理世界直接交互[18] 应用场景进展 - B端工业场景率先驱动,特别是汽车制造领域[4] - 优必选Walker S1、小鹏Iron已进入比亚迪、极氪等车企工厂实训[5] - 工业制造为首要落地场景,优必选Walker S1进入比亚迪和东风柳汽产线[15] - 物流仓储搬运和分拣为潜力市场[16] - 遵循"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服务"的递进路径[39] 全球竞争格局 - 海外巨头以特斯拉、Figure AI为代表,占据AI算法和系统集成技术制高点[6] - 国内企业依托汽车及3C产业链优势,产品价格下探至10万元级别[7] - 国内代表企业包括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14]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划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场景应用[7] - 中游本体企业类比汽车产业中的"主机厂",占据核心主导地位[8] - 上游价值量高度集中于关节、减速器和传感器三大部件[10] 硬件挑战与突破 - 硬件面临成本高昂、标准化缺失、量产能力不足三大挑战[21] - 头部企业2025年仅能实现百至千台级小批量交付[22] - 傅利叶智能谐波减速器进入量产测试,宇树科技自研M107关节电机[23] - 续航能力限制商业化落地,广汽GoMate采用全固态电池实现6小时续航[25] - 普渡科技PUDU D7电池容量超1kWh,支持超8小时工作[25] 软件挑战与突破 - 软件面临智能泛化能力不足、高质量数据稀缺、实时性约束三大瓶颈[21] - 智元机器人发布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任务成功率平均提升32%[27] - Figure的Helix VLA采用"慢系统+快系统"平衡泛化与实时控制[28] - 英伟达发布Cosmos平台生成物理合成数据解决数据不足问题[30] - 模型控制频率从RT-1的不足10Hz提升至Helix的200Hz[35]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63-90亿元人民币,出货量1.24-2万台[38] - 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200亿美元(约1400亿元人民币),出货量接近34万台[38] - 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1500-4000亿元人民币,出货量180-500万台[38] - 2045年全球市场规模或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出货量可能突破7000万台[38] 典型应用案例 - 银河通用Galbot G1在北京落地7家无人零售药店[41] - 普渡科技配送与清洁机器人累计出货超7万台[41] - 星尘智能Astribot S1进入养老护理院试点,成为国内首个进入养老院的人形机器人[41] - 宇树科技Unitree G1定价9.9万元人民币打开个人用户市场[41] - 众擎机器人PM01定价8.8万元人民币推动科研与教育普及[41] 主要参与者分类 - 海外巨头引领:特斯拉Optimus采用端到端模型,Figure AI采用分层决策模型[42] - 国内第一梯队: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估值均超百亿人民币[42] - 跨界车企入局:小鹏PX5/Iron计划2026年实现L3级量产,成本目标12万元以内[45] - 科技巨头赋能:华为盘古大模型赋能乐聚,百度文心大模型与优必选合作[47] 重点企业动态 - Figure AI在2025年9月C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较2024年2月增长近15倍[49] - 特斯拉Optimus V3版本聚焦灵巧手集成26个执行器和整合Grok语音大模型[52][53] - 特斯拉产能规划:2025年约5000台,2026年约50000台,2029年达到100万台/年[55]